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人多力量大啊,李奇當然是來者不拒,但必須要遵守山寨的規矩,服從山寨的分配分組。現在李奇一天天的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雖然在黃昏的時候,還是感歎生活,情緒不佳,會望著天空發呆。
“吃李奇的飯,聽李奇的話,乾李奇的活,跟著李奇天天向上。”宣傳乾事猴三子適時的大吼了一嗓子,人們都跟著大聲的吼著。
山穀裡傳來那一陣陣的回音“吃李奇的飯,聽李奇的話,乾李奇的活,跟著李奇天天向上。”
“向上,向上”
山上的黎明總是特彆的早,當彆的地方還沉浸在夜色中的時候,朝陽已經照亮了山尖,金色的陽光鋪滿了山尖的時候,人們已經淌著露水在忙活了。
李奇正和張漢帶著一大群人在看著現場,葫蘆一樣的山穀,裡麵有一條小溪,山水嘩啦啦的奔流著,雖然是雨季,水量卻並不大。因為一下大雨,水就嘩一下全流走了,也把那山區裡最寶貴的泥土給衝走啦,沒有泥土,那地也就沒法耕種了。
惟一的一個出口,就像葫蘆蒂一樣,水流穿過葫蘆蒂的石縫,發出咆哮,摔落在山下的深潭。
放眼往山外望去,卻是一眼望不到邊的平原,荒原上疏疏落落的點落著大大小小的村莊。村莊外圍是星星點點的農田,像一個一個的小方塊,點綴在荒野上。
靠近山口的大片地方,是被水衝刷出的白花花的沙灘和礫石。再遠一點,是一大片的荒原,每逢天降大雨,不受控製的山洪衝刷下來,會衝毀一切靠近山口的作物。
而不降雨的日子,山裡的水都流走了,隻餘下小小的山溪和深潭。單靠幾戶人家,是無法引水灌溉作物的,也就沒有人會靠近山口種植,而這一大片荒原,相對於山區的梯田來說,是再合適不過的肥田了。
當然,現在山寨在山口的葫蘆蒂上建一個大壩,那山穀裡就成為一個天湖,成為一個高高的水塔。隻要山裡的水受到控製,那山口外的良田,絕對能讓山寨成為富甲一方的土豪。
李奇帶著一群人在巨石頂上跳躍著,大家指指點點著大石縫裡流淌的溪流,熱烈的討論著。
不得不說,這裡真的是建壩的天然地點,地質堅硬,都是堅硬的石質,千年的流水,從堅硬的石頭上衝出一道道大小不一,彎彎曲曲的水道,深深的水道切割著巨石,從深深的巨石縫中流走。隻要把泥土碎石從這些大小不一的石縫裡填進去,很快一個堅固的大壩就可以建起來。
地點選定了,那就是施工方案了。
不得不說,這些古人的智慧真的頂天了,你要是讓他們寫一個方案來吧,個頂個的大字不認幾個。可要說讓討論個施工方案,那是個頂個的辦法多。
沒法,都是乾活的粗漢,實踐經驗很多,祖輩積累的經驗也很多,理論嘛,那就沒有了,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這就夠了。
很多方法都是祖輩傳下來的,那是真的管用。
工程方麵,李奇也不懂,理論是不少,但那是書本上學的,也忘的差不多了,實踐嘛,沒有!隻能把他在後世的水壩樣子,大概的說出來,剩下的就讓張漢去指揮那幾個懂行寨民的施工了。
不過,李奇還是要求他們一邊建,要一邊畫些施工圖。雖然現在幫不上忙,也許可以為以後積累經驗。不能總是口口相傳,很多東西就是這樣失傳的。
當然,也不是說老祖宗沒有傳下東西,或者不懂得著書立說,隻不過都被當成奇技淫巧給毀了。如那造巨船的圖紙,那可是用木頭能建造的最大的巨艦了,一直到工業革命後的19世紀,從沒被超越。可圖紙被人燒毀了,僅僅是為了出風頭,或者出於政治目的,反正是沒有了。
旱地裡剛收獲了花生,黃豆等早春作物,剛播下了番薯。不同於他們以前的成片平地種植,李奇采用的是起壟,斷苗的技術。
在李奇來到這個時代的時候,就驚奇的發現,他所在的兩廣地區,竟然是零星的種植了番薯,隻不過這東西並沒有後世的產量那麼高,而且薯仔裡麵還長著大量的纖維,用這個時代的話來說,就是薯仔根。
又大又圓,大條而又粉糯的大番薯,那是相當少見,一塊地裡也就產出那麼幾條。而且因為沒有複壯技術,番薯品種退化,那是一年產量不如一年,也就是窮人在地頭種幾棵待秋黃不接的時候頂一下肚餓,並不成規模。但就是這樣,這產量也比其他的作物高的多了,是窮人渡荒的不二物選。
倒是那傳統的花生,這裡的人們都叫作地豆的東西,產量還是不錯。比起後世來也不太差。還有那黃豆,紅豆,綠豆等傳統作物,竟也和後世差不多,保持著合理的產量。倒是收獲了不少。
山田的水稻產量也不高,品種還是不錯的,古人也懂得選種,可肥料是一個大問題,山田也是瘦田,一畝也就產個200來斤。
按著這個時空的人們的耕作習慣,他們收獲了這些豆科作物之後的時間,還是要再種一季的,產量雖然比不上第一季,但多少還會收獲一些的。但李奇知道,在這個氣溫逐漸升高的六七月份,卻實種植喜溫的番薯才是最合理的。
於是李奇早在第一季作物種植的時候,就讓人收集那長的圓圓的薯仔,切塊育苗,又經過兩次假植,才種下了那一壟壟的番薯。
這東西種好了,產量可不低。當然,如果收獲太多,這東西不耐儲存也是一個問題。但這不是現在擔心的。
“少寨主,這樣子種這番薯,真的會有好的收成嗎?”習慣跟在身邊記錄少寨主一些奇言怪語的趙老頭少見的發出他的疑問。
李奇放下手中擺弄的番茄苗,望了下下麵已經返青的禾苗,笑著說:“老趙,這樣起壟種植,才能讓陽光充分照到每一株苗,又因為起壟能讓泥土更疏鬆,當然就可以高產了。”
“像以前那樣,簡單的平整一下土地,采用密植,是收獲不了大薯的,隻能收獲那長長的薯滕。”
“還有那長成薯根的薯仔”李奇用他那理工男的語氣,細細的解說。
趙老頭又是忙拿起那碳筆在小本子上狂記錄。
經過這段時間的深入了解,慢慢的李奇也驚奇的發現趙老頭年齡並不像他的樣貌那麼老,山寨裡的人都叫他趙老頭,其實最多也就是老趙。
李奇雖然毛筆字寫的並不差,但毛筆的不方便性擺在那裡,所以就跟趙老頭提了一下碳筆的樣子,想不到這老趙還當真了,並弄出了一個碳筆。
現在山寨裡讀書認字,都用上了老趙的碳筆,李奇有時都在想,是不是以後弄一個碳筆加工廠?當個廠長那不香嗎?可這隻能是空想,當務之急是解決大家的吃飯問題。
喜歡南明崛起0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