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嵩若有所思:“原來如此,兄台真是見多識廣,能將這不同之處融會貫通,造出如此利器,實乃大才。”
梁二釗笑道:“兄台謬讚。我觀兄台今日在重圍之中,鎮定自若,長刀所指,清軍莫敢近身,那股英雄氣概,令我深感敬佩。”
那嵩正色道:“我身為土司,守土有責。這雲南的山川百姓,皆在我心中。清軍殘暴,妄圖侵占我家園,我怎能退縮?唯有拚死一戰,方不負祖宗,不負鄉親。”
梁二釗讚歎道:“兄台心懷大義,一身正氣,有兄台這樣的豪傑在,這雲南之地,清軍定難以輕易得手。”
那嵩目光堅定:“不錯,隻要我還有一口氣在,就定要與清軍周旋到底。不過,梁兄弟,你說這清軍屢屢來犯,我們當如何應對才是長遠之策?”
梁二釗沉思片刻,緩緩道:“清軍雖強,但我等有地利人和。我們可繼續加強這鄉村學堂之建設,不僅教民眾讀書識字,更要讓他們知曉天下大勢,明白抗清之意義。”
“如此,可源源不斷地招募到更多有誌之士。再者,我等還需進一步挖掘雲南之資源,打造更多精良武器,訓練出更精銳之部隊。此外,發展生產亦至關重要,唯有根基穩固,方能持久抗清。”
那嵩撫掌道:“梁兄弟所言極是。這學堂之事,你一直用心操持,如今已見成效。日後,我也當多多助力,讓更多的孩子能入學堂,學本事。隻是這發展生產,不知從何入手?”
梁二釗道:“雲南之地,物產豐富,然生產方式頗為落後。我等可先從興修水利開始,引山間溪流灌溉農田,使莊稼得以豐收。再引入新的農作物品種,如番薯,此作物耐旱且產量頗高,可解糧食之困。”
頓了一頓,又說道:“同時,發展特色手工業,如利用本地的絲綢、茶葉等資源,加以精致加工,不僅可供自用,還可與外界貿易,換取所需物資。”
那嵩點頭稱是:“此計甚好。但這興修水利,需大量人力,且耗時良久,恐清軍不會坐視不理。”
梁二釗笑道:“兄台勿憂。我們可組織民眾,分段而修,且安排士兵巡邏護衛。再者,可利用夜色掩護,悄然施工。至於時間,雖長卻不得不為,此乃長遠根基。”
於是,在梁二釗的謀劃與那嵩的支持下,根據地的生產發展運動轟轟烈烈地展開。
梁二釗從綠水書院調配了精通水利的學子,與當地有經驗的老農一道,翻山越嶺,勘察地形。
他們沿著山勢,規劃水渠的路線,標記出需要挖掘的地段。
民眾們聽聞是為了改善農田灌溉,紛紛踴躍參與。男女老少齊上陣,年輕力壯的男子揮舞著鋤頭,奮力挖掘泥土;婦女們則用竹筐搬運土石,孩子們也在一旁幫忙遞水遞工具。
在引一處山溪之水時,遇到了難題。山溪水流湍急,且地勢落差較大,若直接引水,恐衝毀渠道。
梁二釗苦思冥想,借鑒了書院中關於力學與水利的知識,設計出了一種簡易的水壩與引流裝置。
先以巨石和木樁搭建水壩,減緩水流速度,再通過迂回的渠道,逐步降低地勢落差,使溪水緩緩流入農田。
而在特色手工業方麵,梁二釗邀請了各地的能工巧匠,來到根據地傳授技藝。
有擅長絲綢紡織的工匠,他們帶來了先進的織機和紡織技法,教導當地的婦女如何將雲南的蠶絲織成精美華麗的綢緞。
原本粗糙的絲綢製品,在學習新技法後,變得細膩柔軟,圖案精美,無論是色澤還是質感,都有了質的飛躍。
茶葉的加工也得到了改進。以往隻是簡單的炒製,如今學會了更為精細的發酵與烘焙工藝。
茶葉的香氣更加濃鬱,口感更加醇厚。這些改良後的茶葉被製成茶餅,包裝精美,除了供應本地,還通過秘密的商路,運往周邊地區,換取了鹽、鐵等珍貴物資。
一日,梁二釗在雲南地區巡查時,偶然發現田間有少量玉米種植。
那玉米植株挺拔,葉片在風中沙沙作響,結出的玉米棒子雖個頭不大,但粒粒飽滿。
梁二釗心中一動,想起李奇曾經說過,在很遠的地方,有那長得象粟米一樣的植物,長出的粟米象一粒粒珍珠一樣大,晶瑩剔透,產量很高,適合南北各地區種植,當地土人把這種植物叫做珍珠粟。
他心想,這或許就是院長提及的玉米,若能大規模種植,對根據地的糧食供應將大有裨益。
梁二釗連忙把發現的玉米讓人報回給李奇,自己則小心翼翼地收集了一些玉米種子,詳細記錄下發現的地點與玉米的生長狀況。
李奇收到消息後,心中滿是期待與好奇。
當那包帶著雲南泥土氣息的玉米種子被放置在他的桌案上時,他迫不及待地開始仔細端詳。
那一顆顆玉米粒,色澤金黃,顆粒飽滿,雖然與他記憶中後世的玉米在外形上略有差異,但已經能看出幾分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