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論逐漸演變成爭吵,雙方甚至開始推搡。支持大明文化的士子們舉起手中的漢文典籍,高呼文化交流的益處;反對漢化的士子們則緊握拳頭,扞衛所謂的朝鮮文化“純潔性”。
混亂中,一名支持大明文化的士子不慎摔倒,手中的典籍掉落在地,被反對者狠狠踩在腳下。
這一舉動徹底激怒了支持大明文化的士子們,他們紛紛衝上前去,雙方扭打在一起。
這場衝突很快被聞訊趕來的明軍和朝鮮官府平息,但它如同一個信號,昭示著在文化層麵上,朝鮮國內的矛盾已然激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衝突平息後,李奇意識到朝鮮太學已然成為文化衝突的焦點之地,必須進行有效管控與變革。
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讓大明頗具聲譽的綠水書院接收朝鮮太學,將其改為綠水書院漢城分院。
李奇的命令一經傳達,便在朝鮮引起軒然大波。支持大明文化的士子們聽聞此訊,眼中閃爍著希望的光芒。
他們認為,這是一個深入學習大明先進文化的絕佳契機,綠水書院豐富的藏書、一流的學者,將為他們打開一扇全新的知識大門。
樸成賢興奮地與同伴們說道:“綠水書院在大明久負盛名,能成為其分院的學子,我們將有更多機會接觸到最前沿的學術思想,這對我們的成長和朝鮮的未來發展都意義非凡。”
然而,反對漢化的士子們則對此強烈抵製。金敏浩滿臉憤怒地叫嚷著:“這是對我們朝鮮文化的進一步侵蝕!將太學改為綠水書院的分院,就是要徹底抹去我們的文化根基,我們絕不能答應!”他們四處奔走,聯合一些保守勢力,試圖阻止這一決定的實施。
但李奇的決心十分堅定。他親自來到太學,在一片議論紛紛中,向朝鮮士子們發表講話。他站在太學的講台上,目光堅定地掃視著台下的眾人,緩緩說道:“我理解你們對自身文化的熱愛與堅守,但文化的發展需要交流與融合。綠水書院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先進的教育理念,將太學改為綠水書院漢城分院,並非要取代你們的文化,而是為了給你們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平台,讓你們能夠汲取多元的知識養分。這對於朝鮮的長遠發展,是極為有益的。”
在李奇的推動下,接收與改製工作逐步展開。綠水書院選派了一批優秀的學者來到漢城,他們帶來了全新的教學方法和豐富的學術資源。
原太學的建築也在進行修繕與改造,增添了許多與大明文化相關的元素。
隨著時間的推移,綠水書院漢城分院正式成立。支持大明文化的士子們踴躍報名入學,他們在新的學習環境中,如饑似渴地學習著大明的詩詞、哲學、科技等知識。
而反對漢化的士子們,雖然仍心存不滿,但也不得不接受這一現實。在新的教育氛圍下,兩派士子之間的矛盾似乎也在逐漸緩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在這所新的書院中悄然進行著。
隨著時間推移,漢城表麵上風平浪靜,暗地裡卻各方勢力角力不斷。
朝鮮舊貴族們在府邸中秘密集會,商討如何應對大明的一係列舉措,他們擔憂著自身的權勢與地位受到威脅;而一些親明的勢力,則在暗中觀察局勢,期待著能在新的秩序中尋得發展機遇。
一日,李奇在景福宮書房中研讀典籍,突然收到一封密信。
信中內容顯示,有不明勢力正試圖煽動民眾情緒,製造混亂。
幾乎與此同時,昌德宮秘閣突然燃起熊熊大火。火光衝天,照亮了整個夜空。救火的明軍們不顧危險,衝進火海,從灰燼中扒出了半卷焦黃的《混一疆理圖》。
眾人定睛一看,圖上海東諸國的標注竟與鄭和船隊的航海日誌完全吻合,這無疑是曆史交流的珍貴見證。
然而,更令人心驚的是,在圖軸的夾層裡,竟然露出了佛郎機文信箋。
經過辨認,那是某個葡萄牙傳教士的筆跡,信中提到“馬六甲的丁香正在開花”。這看似平常的話語,背後卻仿佛隱藏著巨大的陰謀和未知的危機。
“增派龍驤衛進駐釜山浦。”李奇將信箋湊近燭火,看著蜂蠟封印在高溫下漸漸顯出鬱金香紋章,眼神變得愈發冷峻,“讓梁家富的陌刀隊換上朝鮮驛卒服飾,三日後隨貢船南下。”他的命令簡潔而果斷,每一個字都仿佛帶著千鈞之力。
暮春的漢江碼頭上,一片繁忙景象。二十艘裝運《四書集注》的官船整齊排列,正在起錨準備出發。
來來往往的人群中,沒人注意到,有個扛麻袋的苦力,脖頸處不經意間露出了爪哇刺青。
而他腰間竹筒裡蜷曲的珊瑚蛇,正吐著信子,似乎在朝著馬六甲的方向發出某種神秘的信號。這看似平靜的碼頭,實則暗潮湧動,一場更大的風暴,似乎正在悄然醞釀。
喜歡南明崛起請大家收藏:()南明崛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