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三人行!
如果單論剛才三首歌曲,平心而論,四個人包括若櫻都唱得挺好聽,並不存在那一首特彆好聽或者特彆難聽的情況。
為什麼少時和經紀人們對《endlesslove》和《彼時彼日》的反應明顯不如《離開我的理由》?
車光龍和段杉杉的表現基本被他們無視了,最多就是認同一下“嗯,還可以,音準沒有太大問題。”
反而是唱得比他倆可能稍微差一些的若櫻,因為關係親近的緣故,獲得了少時那幾位鼓勵性的支持。
但到了劉可韋那兒,全場石化了半天不說,孝淵和允兒還因為受了點刺激而彼此擠兌起來。甚至連當過星探的金洙勇,也開玩笑地說如果劉可韋年輕幾歲就要勸他去轉行去做idol的話。
僅僅是因為劉可韋顏值身材各方麵都能碾壓車光龍和段杉杉的緣故嗎?
還是因為他在工作室的地位似乎比另兩位高,所以被特彆高看一眼?
可能有一小部分這些方麵的原因吧,但肯定不是關鍵。
關鍵是什麼?
答案很簡單,音域和音色之間的關係。
中低音域人人能唱,要想脫穎而出,更多靠的就是音色上的獨特性。
舉一個比較簡單的例子,粵語歌壇的主流審美取向就是中低音域,雖然同屬於華語圈,可是香港歌手的風格與大陸和台灣完全兩回事。
在粵語歌壇,絕大多數脫穎而出的“純”歌手不考慮黎明劉德華郭富城等跨界歌星,都是音色極其特殊的存在,比如車光龍的本命張國榮,比如張學友,比如譚詠麟,比如羅文。
不是說他們不能唱高音,但是單論絕對高音的話,粵語歌手普遍拚不過國語歌手。
他們能成功站到粵語歌壇屬於自己的那個高度,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都擁有各自足夠特殊,能讓人過耳不忘的音色。
反過來說,高音音域的話,音色的重要性就相對降低了。
因為能唱上去的人本身就不多。
這個時候,誰能唱得更高在保持一定聲音質量的前提下就成了決定性因素。
包括大陸和台灣,國語歌壇的主流審美取向是高音音域,所以大陸推崇的是劉歡孫楠滿文軍,台灣那邊稱霸的是劉可韋的本命張雨生動力火車趙傳林誌炫楊培安蘇見信……
當然,這是把創作型歌手剔除了之後的比較。
創作型歌手自身就是稀缺資源,唱功好壞其實都無所謂了,譬如段杉杉推崇的鄭智化就是最好的例子,還有羅大佑黃霑等音樂才子,實際唱功都不出色,卻都能紅極一時。更不用說周傑倫陶喆汪峰之類唱功也不錯的全能型唱作人。
理論上來說,不同類型的歌手之間是無法比較唱功的。
就拿華語圈來說,張雨生是高音第一人,羅文是音色第一人,周傑倫是節奏第一人。你要比較他們三個的唱功誰高誰低,怎麼比?永遠不可能會有能讓所有人都認同的結論。
但是如果把範圍縮小到劉可韋車光龍和段杉杉三個人身上,倒真能比一比了方法很簡單,看誰在自己的領域裡能站到一個比較高的位置上。
車光龍和段杉杉的音色不難聽,可是辨識度不夠高,在中低音域這就等同於泯然眾人矣;而劉可韋音色辨識度比前兩者沒強多少,但很輕鬆就能唱到比較高的音階,在高音音域能做到這一點就足夠他秒殺掉大部分人了。
“高音等於唱功”這句話雖然武斷,但並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的。
所以,對他唱完《離開我的理由》之後,少時和經紀人們給出的反應截然不同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之前對少時們來說,劉可韋這家夥一方麵是自己的粉絲,一方麵是有廣告宣傳方麵合作可能性的遊戲製作人,對他的態度屬於客氣而尊敬除了允兒之外。但是這兩種身份對她們來說都是有一段距離的存在,比起娛樂圈的同行以及身邊的經紀人還有親戚朋友來,心理距離肯定要疏遠得多。
劉可韋唱完這首歌之後,少時們再看待他的眼光就與之前完全不同了。一位唱功出色的圈外人,是完全可以被當做大半個“同行”來相處的。
當然,九個人裡麵還可以再分為兩種心態。自信唱功肯定強過劉可韋的五位主唱,更多的還是以一種欣賞的俯視角度,而另外四位領舞的心態就比較微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