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孫子兵法》中的此句名言,恰似熠熠生輝的智慧星辰,高懸於軍事戰略的浩瀚蒼穹,為曆代兵家指引方向,其光芒亦如涓涓細流,潤澤著諸多領域,成為人們在競爭與挑戰中權衡決策的思想源泉。
從字麵意義解讀,此用兵之法依據敵我兵力對比的差異,精心規劃出六種截然不同的戰略應對舉措,仿若六把獨特的鑰匙,旨在開啟不同局勢下勝利的大門。
“十則圍之”,當我方兵力占據絕對優勢,達到敵方十倍之多時,便如一張鋪天蓋地的大網,將敵軍重重圍困。此情形下,我方擁有雄厚的兵力資源,能夠對敵軍形成全方位、無死角的包圍之勢,如堅固的銅牆鐵壁,令敵軍插翅難逃。恰似古代大型圍城戰役,優勢一方可在城池四周嚴密布防,切斷敵軍的補給線與增援通道,使其陷入孤立無援之絕境,最終在糧草耗儘、士氣低落時被迫投降。例如,在曆史上的垓下之戰中,劉邦集結了多路大軍,兵力遠超項羽。韓信運用“十則圍之”的策略,將項羽的軍隊圍困於垓下。漢軍通過層層包圍,壓縮楚軍的活動空間,使項羽及其軍隊陷入絕境,儘管項羽奮力突圍,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兵敗烏江。這一戰役充分彰顯了在兵力懸殊時“圍之”策略的巨大威力,以絕對優勢兵力迫使敵軍屈服。
“五則攻之”,若我方兵力是敵方的五倍左右,便具備了發動強大攻勢的資本。此時,我方兵力相對充足,能夠在進攻中保持一定的兵力優勢與火力強度,對敵軍防線實施有力的衝擊與突破。這需要指揮官精準把握進攻時機、合理調配兵力,如巧妙的棋手布局落子,選擇敵軍防禦的薄弱環節作為突破口,集中優勢兵力發起猛烈攻擊,力求迅速撕開敵軍防線,打亂其防禦體係,進而取得戰鬥的勝利。如戰國時期的桂陵之戰,齊國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兵力雖未達魏國五倍,但相對占據優勢。孫臏采用“圍魏救趙”之計,實則也是“五則攻之”策略的靈活運用。齊國軍隊直搗魏國都城大梁,迫使魏軍回援,在桂陵設伏,成功擊敗魏軍。此役表明在具備一定兵力優勢時,通過巧妙的戰略謀劃與戰術實施,主動進攻可有效戰勝敵軍。
“倍則分之”,當我方兵力是敵方的兩倍時,采取分化敵軍的策略尤為關鍵。兩倍的兵力雖不足以形成如“十則圍之”那般壓倒性的包圍,亦難以如“五則攻之”直接強力突破,但可利用兵力優勢,如靈動的剪刀,將敵軍分割成若乾孤立的部分。通過巧妙的戰術調動、佯攻與突襲等手段,打亂敵軍的部署與協同,使其首尾不能相顧,各部分之間無法相互支援,從而將整體優勢轉化為局部的絕對優勢,再對被分割的敵軍各個擊破。例如在赤壁之戰前的局部戰鬥中,曹操大軍南下,荊州劉表之子劉琮投降。劉備雖兵力遠遜於曹操,但在當陽長阪坡之戰中,張飛率少量兵力據水斷橋,通過製造聲勢,迷惑曹軍,使其誤以為有伏兵,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曹軍兵力。這為劉備軍的撤退與後續作戰爭取了時間與機會,體現了在兵力對比處於“倍”的狀態下,分化敵軍、創造戰機的重要性。
“敵則能戰之”,敵我雙方兵力相當之時,考驗的便是軍隊的戰鬥素養、戰術運用以及指揮官的臨陣指揮能力。此時,雙方勢均力敵,猶如兩隻實力相近的猛虎對峙,任何一方都難以憑借兵力優勢輕易取勝。因此,需要在戰鬥中充分發揮軍隊的訓練水平、士氣鬥誌,以及運用靈活多變的戰術,如巧妙的劍客在狹路相逢時使出精湛劍技。指揮官要善於根據戰場形勢,及時調整戰術部署,把握戰機,如敏銳的舵手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掌控航向。或出奇兵突襲,或迂回包抄,或堅守陣地待敵露出破綻,通過在戰鬥過程中的細節把控與戰術創新,爭取在激烈的對抗中取得勝利。曆史上的淝水之戰,前秦與東晉兵力大體相當。東晉軍隊在謝玄等將領指揮下,利用前秦軍隊內部的矛盾與指揮失誤,采用誘敵深入、半渡而擊等戰術,以少勝多,戰勝了前秦苻堅的大軍。此役充分說明在敵我兵力相當時,戰術運用與指揮決策的正確性對於戰爭勝負起著決定性作用。
“少則能逃之”,倘若我方兵力明顯少於敵方,明智之舉便是迅速撤離戰場,保存實力。這並非怯懦,而是一種審時度勢的戰略抉擇。在敵強我弱的態勢下,若貿然應戰,無異於以卵擊石,可能導致全軍覆沒。此時,如同機敏的野兔麵對強敵,迅速逃離危險區域,以退為進,為日後的反擊或發展留存有生力量。例如在三國時期的夷陵之戰後,劉備率領的蜀軍在被東吳陸遜擊敗後,殘部便迅速退往白帝城,避免了被東吳進一步追擊殲滅,從而為蜀漢政權保留了一定的軍事力量,使蜀漢得以在後續的一段時間內繼續維持與東吳、曹魏的三足鼎立之勢。這種在兵力劣勢時及時撤退的策略,體現了對自身實力的清醒認識與對長遠戰略目標的堅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