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此句出自《管子?牧民》,寥寥數語,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揭示了物質基礎與精神文明之間的緊密聯係,猶如一把鑰匙,開啟了理解社會發展與人性需求的大門,對個人成長、社會進步乃至國家治理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啟示意義。
從個人層麵來看,當一個人擁有足夠的物質保障,不再為溫飽問題而發愁時,便會自然而然地開始關注精神層麵的提升,追求更高層次的人生價值。這是因為,在物質匱乏的狀態下,人的大部分精力都被用於滿足基本生存需求,無暇顧及其他。就如同在偏遠山區,一些貧困家庭的孩子,每日為了獲取足夠的食物和衣物而奔波勞碌,他們的首要任務是生存,對於知識的渴望、道德修養的提升以及社交禮儀的學習隻能暫時擱置一旁。然而,當他們的家庭經濟狀況得到改善,生活條件變得優渥時,他們便有了更多的機會接受教育、閱讀書籍、參加各種文化活動,從而逐漸培養起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懂得尊重他人、遵守社會規範,對榮辱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以一位創業者為例,在創業初期,他可能麵臨資金緊張、資源匱乏等諸多困難,為了讓企業能夠生存下去,他不得不日夜操勞,四處奔波尋找投資和客戶,此時他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如何賺取足夠的利潤以維持公司的運營和員工的生計,對於企業的文化建設、員工的精神激勵等方麵可能力不從心。但隨著企業逐漸走上正軌,盈利穩定增長,他開始意識到,僅僅給予員工物質上的回報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營造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提升員工的職業素養和道德水平,讓他們在工作中感受到尊重和成就感。於是,他會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組織員工培訓、開展團隊建設活動、設立獎勵機製以表彰那些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工作表現出色的員工,通過這些舉措,不僅提高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忠誠度,也使企業在市場上樹立了良好的形象,贏得了更多客戶的信任和讚譽。這充分說明,個人在物質條件改善後,會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設,以實現自身的全麵發展。
在社會層麵,“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現象更為顯著。當一個社會整體經濟繁榮,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時,社會的文明程度也會相應提升。在發達國家,由於長期以來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社會保障體係完善,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了充分滿足。因此,在這些國家的社會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公民都具有較高的道德素質和社會責任感,他們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尊重他人的權利和自由,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愛護環境,講究公共衛生和秩序。例如,在日本的城市街頭,幾乎看不到垃圾亂扔的現象,無論是繁華的商業區還是寧靜的居民區,街道都乾淨整潔;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乘客們安靜有序,主動為老人、孕婦和殘疾人讓座;在社區中,居民們自發組織各種環保活動和誌願者服務,共同維護社區的和諧與美好。這些良好的社會現象並非偶然,而是與日本長期以來的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物質豐富密切相關。當人們不再為生計擔憂時,他們更加注重自身形象和社會聲譽,希望通過遵守社會規範和參與公益活動來獲得他人的尊重和認可,從而推動整個社會形成文明、和諧的良好風氣。
相反,在一些經濟落後、貧困地區,由於物質資源匱乏,人們往往陷入生存困境,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而產生各種矛盾和衝突,社會秩序混亂,道德失範現象較為嚴重。在一些非洲的貧困國家,由於長期遭受戰爭、自然災害和貧困的困擾,許多人麵臨饑餓和疾病的威脅。在這樣的環境下,一些人為了獲取食物和水源,不惜采取偷竊、搶劫等違法犯罪行為;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兒童失學、婦女被迫從事非法勞動等社會問題。這些現象深刻地反映了物質基礎對社會文明和道德建設的重要性。當一個社會的大部分成員都在為生存而掙紮時,很難期望他們能夠自覺地遵守社會規範和道德準則,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文明。
從曆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一理念貫穿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在古代農業社會,當風調雨順、糧食豐收時,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相對穩定繁榮,文化藝術也隨之蓬勃發展。例如,我國唐朝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提高,糧食產量大幅增加,百姓生活富足。在這一時期,詩歌、繪畫、書法、音樂等文化藝術領域湧現出了大量傑出的人才和作品,如李白、杜甫等詩人的詩作傳頌千古,閻立本、吳道子等畫家的作品精美絕倫,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同時,唐朝時期的社會風氣也較為開放包容,人們注重禮儀道德,對外交流頻繁,使唐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和文明的國家之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