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每當翻開《論語》,目光觸及這一句,仿佛時光回溯,眼前浮現出孔子在陳國那片古老而滄桑的土地上,滿目憂慮又心懷牽掛的模樣。這簡簡單單的話語,如同一把精巧的鑰匙,緩緩打開一扇通往孔子內心世界的大門,讓我們得以窺探他在周遊列國困境中的複雜心境,以及對家鄉學子深深的期許。
一、陳國羈旅:困境中的心靈回響
一)春秋亂世:動蕩不安的時代底色
春秋時期,社會宛如一艘在狂風巨浪中飄搖的船隻,動蕩不安,禮崩樂壞。周王室衰微,權威如風中殘燭,難以再維持往昔的統治秩序。諸侯紛爭不斷,為了爭奪土地、人口和霸權,頻繁發動戰爭,弱肉強食的戲碼每日都在華夏大地上演。
宋國與鄭國之間曾爆發一場激烈的戰爭。宋殤公在位時,宋國對外頻繁用兵,與鄭國矛盾不斷激化。一次,鄭國以宋國不遵禮法為由,出兵攻打宋國。宋國軍隊倉促應戰,在戰場上節節敗退。戰場上,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百姓們流離失所,背井離鄉,四處逃亡。許多家庭因此破碎,孩子們失去了父母,老人們無人贍養,整個社會陷入了一片混亂和痛苦之中。田野裡,曾經金黃的麥浪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荒蕪和破敗;村莊中,房屋倒塌,煙火斷絕,一片死寂。
禮樂製度,這一曾經維係社會秩序和道德規範的基石,也在時代的衝擊下搖搖欲墜。諸侯們不再遵循周禮,僭越禮製的行為屢見不鮮。晉國的晉文公在成為霸主後,舉行了一場盛大的會盟儀式。在儀式上,他使用了隻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八簋等禮器,完全不顧及傳統的禮儀規範。這種行為引起了其他諸侯的不滿和效仿,社會風氣日益浮躁,道德淪喪。人們為了追求利益不擇手段,誠信、仁義等傳統美德被拋諸腦後。在市場上,商人們以次充好,缺斤短兩,為了多賺幾個銅板,不惜欺騙消費者;在官場上,官員們貪汙受賄,賣官鬻爵,為了自己的私利,置國家和百姓的利益於不顧。
二)周遊列國:理想與現實的激烈碰撞
孔子,這位心懷“仁”與“禮”的智者,目睹了社會的種種亂象,心中充滿了憂慮和責任感。他堅信,隻有通過推行仁政,恢複周禮,才能讓社會重回正軌,實現天下大同的理想。於是,他帶著一群誌同道合的弟子,踏上了周遊列國的漫漫征途。
他們如同懷揣火種的使者,渴望找到一片能接納他們思想的土地,將仁政的種子播撒下去。每到一處,孔子都滿懷熱忱地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他向諸侯們講述“仁者愛人”“為政以德”的道理,希望他們能夠以仁愛之心治理國家,關愛百姓。然而,現實卻如同一堵冰冷的牆,一次次將他們的希望擊碎。
孔子一行來到衛國,衛靈公雖然對孔子表示了歡迎,但並沒有真正打算采納他的建議。衛靈公隻是將孔子視為一種政治裝飾,用來顯示自己的開明和對文化的尊重。他經常與孔子談論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題,卻從不涉及政治改革。有一次,衛靈公帶著孔子出遊,讓孔子坐在第二輛車上,在大街上招搖過市。孔子感到十分失望,他意識到自己在衛國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於是離開了衛國。離開衛國時,孔子的心情格外沉重,他望著衛國的城門,長歎一聲:“鳥能擇木,木豈能擇鳥?”
在曹國,孔子也遭遇了類似的困境。曹國的國君曹伯陽對孔子的主張不感興趣,他認為孔子的理念過於理想化,在現實中難以實施。曹國的官員們也對孔子冷嘲熱諷,認為他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書呆子。孔子在曹國得不到尊重和支持,隻能無奈地離開。在離開曹國的路上,孔子看到路邊有許多饑餓的百姓,他們麵黃肌瘦,眼神中充滿了絕望。孔子心中一陣刺痛,他深知自己的政治主張如果能夠得到實施,這些百姓就不會遭受這樣的苦難。
三)陳國困境:疲憊與無奈的心靈寫照
當孔子一行來到陳國時,他已然年邁體衰。多年的漂泊,讓他的身體不堪重負,內心的疲憊也如潮水般湧來。在陳國的日子裡,他或許看到了當地世風日下,人們為了利益不擇手段,道德淪喪。
陳國的街市上,商販們為了爭奪顧客,常常發生爭吵和打架鬥毆的事件。有一次,兩個賣布的商販因為一點小事發生了爭執,從最初的口角之爭逐漸演變成了肢體衝突。周圍的人不僅沒有上前勸阻,反而紛紛圍觀起哄。最終,這場衝突導致了一人受傷,鮮血染紅了地麵。孔子站在不遠處,望著這一幕,心中滿是無奈和悲痛。他想起自己曾經倡導的“和為貴”的思想,在現實中卻如此難以實現。
陳國的官場也十分腐敗。官員們貪汙受賄成風,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謀取私利,根本不顧百姓的死活。有一次,陳國遭遇了嚴重的旱災,百姓們顆粒無收,生活陷入了困境。然而,陳國的官員們卻依然中飽私囊,不願意拿出糧食來救濟百姓。孔子看到百姓們饑寒交迫的樣子,心中充滿了憤怒和無奈。他試圖向陳國的國君進言,希望國君能夠采取措施救濟百姓,但國君卻對他的話置若罔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孔子站在陳國的土地上,望著遠方,心中感慨萬千。他回憶起自己年輕時的豪情壯誌,那時的他,堅信憑借自己的智慧和理念,能夠改變這個世界,讓社會重回“仁”“禮”的軌道。可如今,多年的努力換來的卻是四處碰壁,他的心中怎能不充滿失落?他想起與弟子們一起走過的日子,那些風餐露宿、顛沛流離的時光。他們曾在荒郊野外露宿,忍受著饑餓和寒冷;也曾在麵對危險時,相互扶持,共同度過難關。然而,他們的政治理想依然沒有實現。這種無力感,如同一塊沉重的石頭,壓在他的心頭。
二、歸言剖析:字句間的深意探尋
一)“歸與!歸與!”:情感交織的強烈呼喚
“歸與!歸與!”這短短的四個字,卻如兩聲沉重的歎息,飽含著孔子複雜的情感。從字麵意思上看,這是孔子想要回到故鄉的強烈呼喚。他仿佛在異鄉的孤獨中,找到了心靈的歸宿——故鄉魯國。
深入挖掘,這“歸與”背後,有著更深層次的含義。一方麵,這是孔子對故鄉的深深眷戀。故鄉的一草一木、親朋好友,都讓他魂牽夢繞。魯國是他的出生地,是他成長的地方,那裡有他熟悉的街道、古老的廟宇和淳樸的鄉親。
他記得小時候,在故鄉的田野裡奔跑嬉戲,聽著長輩們講述著古老的故事。每到春天,田野裡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金黃的油菜花盛開,散發出陣陣芬芳。他和小夥伴們一起在花叢中捉蝴蝶、采野花,歡聲笑語回蕩在田野上空。他也記得在學堂裡,跟隨老師學習經典,立誌要成為一個有學問、有道德的人。老師那和藹可親的麵容、循循善誘的教導,至今還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裡。如今,多年的漂泊讓他更加思念故鄉的溫暖和安寧,他渴望回到那裡,重溫那些美好的回憶。
另一方麵,這也是他對現實的無奈妥協。在周遊列國的過程中,他四處碰壁,政治理想無法實現。此時的他,或許覺得回到故鄉,繼續從事教育事業,培養更多的人才,才是更現實的選擇。他深知,自己的力量有限,無法憑借一己之力改變整個社會的現狀。但他可以通過教育,將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明白“仁”“禮”的重要性,從而為社會的變革奠定基礎。
二)“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牽掛與擔憂的深情流露
“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這句話則體現了孔子對家鄉學子的牽掛和擔憂。“吾黨之小子”,指的是孔子在魯國的學生。關於“黨”的含義,一種說法認為古代以500家為一黨,“吾黨”即指魯國,也就是孔子的故鄉;也有人認為“黨”更多體現“誌同道合者”的含義。而“狂簡”,朱熹在注釋時認為是“誌大而略於事也”,意思就是誌向遠大但行事簡單、欠考慮;孔安國則注釋“簡”為“大”的意思,“狂簡”即“誌於大道”,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孔子擔心這些學生雖然有著遠大的誌向和一定的才華,但缺乏正確的引導和規範。他們就像未經雕琢的璞玉,雖然有著巨大的潛力,但如果不加以精心雕琢,就可能無法成為有價值的器物。在孔子的眼中,這些學生是他未來的希望,他希望他們能夠成為有道德、有學問、有擔當的人才,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但他也深知,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可能會遇到各種誘惑和困難,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很容易走上歧途。
比如,有的學生可能過於追求功名利祿,而忽略了道德修養。他們為了在仕途上取得成功,不惜阿諛奉承、投機取巧。在魯國的一次官員選拔中,有個學生為了能夠得到官職,四處送禮,拉攏關係。他隻想著自己的利益,卻忘記了作為一個君子應該堅守的道德準則。孔子知道後,非常痛心,他擔心這樣的學生如果不能及時改正,將來不僅無法為社會做出貢獻,還可能會危害社會。
有的學生可能空有遠大的誌向,卻缺乏實際行動的能力。他們整天談論著宏偉的計劃,但卻不願意腳踏實地地去努力實現。有一個學生,他總是夢想著能夠成為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改變魯國的政治局麵。他每天都在談論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改革方案,但卻從不關心如何將這些理念和方案付諸實踐。他不懂得如何與他人合作,也不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孔子希望自己能夠回到故鄉,用自己一生的學識和經驗,教導這些學生,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引導他們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三、教育情懷:歸心背後的師者擔當
一)教育理念: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
孔子一生,都將教育視為自己的使命。他創辦私學,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接受教育。在古代,教育被貴族壟斷,平民百姓很難有機會學習知識。隻有貴族子弟才能進入官府創辦的學校,接受係統的教育。而普通百姓由於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的限製,隻能過著目不識丁的生活。孔子的這一創舉,如同在黑暗中點亮了一盞明燈,為無數渴望知識的人打開了智慧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