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德配天命:夫子的從容_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76章 德配天命:夫子的從容(2 / 2)

曆史上“德不配命”的教訓讓孔子警惕。《論語?季氏》“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魯國政權旁落是因“失德”——魯桓公、莊公等君主“失德”,導致權力被季氏等大夫奪走。故孔子強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德行是“配命”的前提,無德則“天命不佑”,就像船沒有舵,無法在天命的海洋中航行。

對比墨家“非命”與道家“安命”,更顯儒家“知命”的積極。墨子《非命》反對宿命,主張“強力從事”——認為人隻要努力就能改變一切,這種觀點忽視了客觀限製;莊子“安之若命”《莊子?人間世》),被動接受命運——遇到不公也不反抗,這種觀點缺乏主觀努力。而孔子“知命”是“儘人事聽天命”——既努力踐行德行,又接受客觀結果,這種平衡使儒家信仰兼具現實性與超越性,就像農民既要辛勤耕種,又要接受天氣的安排,但不會因此不耕種。

五、孔子的生死觀:超越恐懼的從容

孔子對死亡的態度是“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注重現世的德行實踐而非死後世界。當季路問“事鬼神”,他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問“死”,答“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這種態度不是回避,而是分清主次——就像蓋房子要先打好地基,人生要先活明白,再談死亡。

麵對桓魋的死亡威脅,他關注的是“道之不行”而非“身之不存”。《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他晚年歎“吾道窮矣”,是因理想未實現,而非恐懼死亡。當看到“西狩獲麟”魯哀公十四年捕獲麒麟,被視為不祥),他“反袂拭麵,涕沾袍”《公羊傳?哀公十四年》),哭的是“吾道窮矣”,這種“重道輕死”的態度源於“天生德於予”的使命意識——使命沒完成比死亡更可怕。

“殺身成仁”的觀念在孔子思想中已萌芽。《論語?衛靈公》“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雖為子貢所言,卻符合孔子精神。麵對桓魋,他若被殺,便是“殺身成仁”,故無所懼;若幸存,便繼續“弘道”,故從容。這種“成仁與否皆可”的態度,超越了對生死的計較,就像演員隻要演好角色,不在乎戲長戲短。

孔子的“從容”體現在日常細節中。《論語?鄉黨》記載他“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注重生活品質——不是奢侈,而是認真對待生命;“見齊衰者,雖狎,必變”,看到穿喪服的人,即使很熟悉也要改變神色,尊重喪禮。這些對生活與禮儀的重視,說明他的“從容”不是冷漠,而是“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論語?述而》)的沉穩——就像老練的船長,遇到風浪會緊張,但不會慌亂。

對比“貪生怕死”的苟且,更顯孔子生死觀的崇高。《左傳?僖公十五年》記載晉惠公“背施無親”背棄秦國的恩惠,不講親情),與秦交戰失敗後“賂秦以求生”,用河西之地換自己的性命,遭人唾棄。而孔子“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在生死關頭堅守德行,這種崇高使“天生德於予”有了人格力量——就像鑽石在烈火中不會融化,隻會更顯光芒。

六、曆史回響:德抗險的傳承譜係

顏回的“不改其樂”,是“天生德”的堅守。《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有一次,孔子去看他,見他住在漏雨的陋巷裡,用破瓢喝水,卻在竹簡上抄寫《詩經》,神情愉悅。孔子問“何樂?”他答“吾道存焉,何憂之有?”這種貧困中保持德行的快樂,與孔子麵對桓魋的從容一脈相承。孔子讚其“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論語?雍也》),正是因他“知命”而“安貧樂道”——就像孔子麵對威脅不慌,他麵對貧困不憂。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孟子的“浩然之氣”,發展“如予何”的自信。《孟子?公孫醜上》“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這種氣“配義與道”,是德行積累而成。有一次,他見齊宣王“王顧左右而言他”回避仁政問題),仍直言“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這種麵對君王的從容,源於浩然之氣。他“說大人則藐之”《孟子?儘心下》),麵對權貴的從容,繼承了“桓魋其如予何”的精神——就像孔子不怕桓魋的武力,他不怕君王的權勢。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是“殺身成仁”的實踐。《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將孔子的“德”稱為“正氣”。他在元軍的監獄裡被關押三年,受儘折磨,卻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獄中的環境“陰雨晦冥,或烈日杲杲,或大風呼嘯”,他卻“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這種麵對死亡的從容,與孔子麵對桓魋時的“如予何”精神一致,證明“德配天命”的信念能跨越時空——就像孔子的德行穿越了兩千五百年,他的正氣也穿越了朝代。

七、德的當代力量:從危機到堅守

知識分子的“德抗權”,踐行“天生德”的精神。陳寅恪在文革中被批鬥,眼睛失明,腿被打斷,卻堅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拒絕修改自己的學術觀點。他在《柳如是彆傳》的序言中說“默念平生,固未嘗侮食自矜,曲學阿世”,這種對學術操守的堅守,與孔子麵對桓魋的態度相通——都是用德行對抗強權,就像孔子不向桓魋低頭,他不向錯誤的批判低頭。

普通人的“德守常”,體現“如予何”的從容。武漢疫情期間,快遞員汪勇原本隻是個普通的順豐快遞員,看到醫護人員上下班困難,自發組織誌願者車隊接送他們。剛開始隻有他一個人,後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從一個人變成一支隊伍”。他麵對感染風險說“總有人要做”,這種平凡人的德行勇氣,是“天生德於予”的當代詮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德行使命,就像孔子傳播禮樂,他守護醫護人員。

商業倫理中的“以德抗利”,繼承儒家精神。福耀玻璃的曹德旺“聚財有道,散財亦有道”,有一次供應商為了降價,偷偷降低玻璃質量,他發現後立刻銷毀這批貨,說“企業家要有點擔當,不能為了利潤砸了招牌”。這種在利益誘惑前的堅守,與孔子批評桓魋“靡費”的精神一致——桓魋為了奢侈不顧禮製,他為了質量不顧利潤,證明德行是長久之道,就像好的品牌不是靠廣告,而是靠信譽。

八、曆史人物的德勇實踐:從危機到不朽

司馬遷的“忍辱著史”,是“知命”的延伸。他因替李陵辯護,被漢武帝處以宮刑,這在當時是奇恥大辱。《報任安書》中,他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自己之所以不死,是因“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使命還沒完成。這種“隱忍苟活”不是貪生怕死,而是“天生德於予”的使命感——就像孔子麵對桓魋要活下去傳播禮樂,他要活下去完成《史記》。出獄後,他擔任中書令相當於皇帝的秘書),忍受著“閨閣之臣”的屈辱,最終完成了這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範仲淹的“先憂後樂”,展現“德抗時弊”。他在慶曆新政中擔任參知政事,推行改革,觸動了權貴利益,被誣陷“越職言事”,貶到鄧州。在鄧州,他寫下《嶽陽樓記》,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有朋友勸他“少管閒事,安享晚年”,他卻說“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縱被謫,此意不改”。這種在困境中的德行堅守,與孔子麵對桓魋的從容一致,證明“德不孤,必有鄰”《論語?裡仁》)——他的改革理念後來被王安石繼承,就像孔子的思想被孟子繼承。

林則徐的“苟利國家”,是“殺身成仁”的近代詮釋。虎門銷煙後,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把責任推給林則徐,將他流放新疆伊犁。臨行前,他寫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在新疆,他沒有消沉,而是“浚水源,辟屯田”,幫助當地百姓發展農業。這種為國家利益不顧個人禍福的精神,與孔子“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一脈相承,彰顯德行的力量——就像孔子為了禮樂不怕桓魋,他為了國家不怕流放。

九、德的終極意義:心靈的鎧甲

“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的終極意義,是為心靈穿上“德行鎧甲”。這種鎧甲不是刀槍不入的迷信,而是“知義不懼”的底氣——知道自己堅守正義,故能在威脅麵前保持從容。就像《周易?困卦》“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君子在困境中仍能亨通,因有德行支撐,就像船有了龍骨,再大的浪也能航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從孔子的長矛到當代的挑戰,這種精神始終適用:

麵對職場不公,“其身正,不令而行”《論語?子路》)的人終能贏得尊重——就像孔子用德行贏得弟子的追隨,正直的員工終會被認可。

麵對生活困境,“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的人自有內心安寧——物質的匱乏擋不住精神的富足。

麵對社會亂象,“守義不阿”的人能成為中流砥柱——就像黑暗中的燈塔,指引方向。

德行不是外在的裝飾,而是“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的內在力量,能轉化為應對一切的從容。它不需要刻意培養,就像種子天生會發芽,人天生有向善之心,隻需堅守。

孔子麵對桓魋時的那句宣言,像一粒種子,在曆史中長成森林:顏回的陋巷、孟子的浩然、文天祥的正氣、林則徐的擔當,都是這棵樹的枝葉。它告訴我們:威脅終將過去,唯有德行永存;恐懼源於內心的動搖,堅守德行便無所畏懼。

正如那夕陽下的孔子,衣襟被風吹動,眼神卻比矛尖更堅定——因為他知道,天生的德行在身,任何桓魋都無可奈何。這種力量,兩千五百年後依然在我們血脈中流淌,提醒我們:德行是最好的鎧甲,正義是最硬的脊梁。

喜歡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請大家收藏:()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天命之人? 大明MC係統 血玉傳承 三國趙雲傳 反賊 太乖?陸總根本降不住,嬌吻成癮 係統之媽祖:瀚海一統 十九世紀百貨公主 農村窮小夥的逆襲 我就蹭點情緒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