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論孔子 “多聞多見” 的求知智慧_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 > 第181章 論孔子 “多聞多見” 的求知智慧

第181章 論孔子 “多聞多見” 的求知智慧(1 / 2)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在《論語?述而》中,孔子留下了“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的箴言。這短短數語,既是孔子對自身治學態度的坦誠自述,更是對後世求知者的深刻告誡。它像一把精準的標尺,一端批判了“不知而作”的浮躁學風,另一端則為求知之路指明了“多聞多見”的切實路徑。在信息爆炸卻知識碎片化、創新喧囂卻根基薄弱的當代,重新回望孔子的這一教誨,我們不僅能觸摸到古人治學的嚴謹與謙卑,更能為當下的學習、研究與實踐找到紮根的土壤。接下來,我們將從“不知而作”的警示、“多聞”的價值、“多見”的意義、“擇善而從”的智慧,以及這一思想的古今傳承與當代啟示等維度,全麵探尋其中蘊含的求知真理。

一、“不知而作”:孔子對浮躁學風的深刻警示

“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開篇一句,孔子便明確表達了對“不知而作”行為的否定,以及自身對此的堅守。這裡的“不知而作”,指的是那些對事物本質、規律毫無認知,卻憑空臆造、妄下論斷,或是在缺乏紮實知識基礎的情況下盲目創作、實踐的行為。孔子之所以對這種行為嚴加批判,既是對當時社會浮躁學風的回應,也蘊含著對知識本質與求知規律的深刻理解。

要理解“不知而作”的危害,首先需回到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彼時,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傳統的知識體係與價值觀念受到衝擊,一些士人為了迎合諸侯爭霸的需求,或是為了博取個人聲名,不再潛心鑽研典籍、體察世事,反而熱衷於空談理論、編造學說,甚至篡改曆史、曲解經典,以“不知而作”的方式獲取關注。例如,一些縱橫家為了遊說諸侯,不顧各國實際情況與曆史規律,隨意構建“合縱”“連橫”的策略,看似言辭華麗,實則缺乏現實根基,最終不僅未能幫助諸侯實現霸業,反而加劇了戰亂;還有一些學者為了標新立異,對古代典籍斷章取義,憑空闡發所謂“新解”,誤導了後人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孔子目睹了這些亂象,深知“不知而作”不僅會損害知識的真實性與嚴肅性,更會誤導社會、貽害後人,因此明確表示“我無是也”,以自身的堅守為學界樹立了嚴謹治學的標杆。

從知識本質來看,“不知而作”違背了知識產生與發展的客觀規律。知識的形成,往往源於對客觀世界的觀察、實踐與思考,是人類在長期探索中積累的經驗總結與規律認知。無論是自然科學知識,還是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都需要以紮實的觀察、實踐為基礎,經過反複驗證、不斷修正,才能逐步完善。而“不知而作”則跳過了“知”的環節,直接進入“作”的階段,其產物必然是空中樓閣,缺乏科學依據與現實支撐。例如,在自然科學領域,若科學家不進行實驗觀察、不積累數據,僅憑主觀想象便提出理論,這樣的理論必然無法經受實踐檢驗,最終會被科學發展所淘汰;在人文領域,若學者不研讀經典、不考察社會現實,僅憑個人臆斷便著書立說,這樣的著作必然缺乏思想深度與現實意義,甚至會傳播錯誤觀念,影響讀者的認知。

從求知者的個人成長來看,“不知而作”會導致求知者陷入浮躁、淺薄的誤區,阻礙其學術素養與認知能力的提升。一個習慣於“不知而作”的人,往往缺乏耐心與毅力去深入學習、細致觀察,滿足於表麵的新奇與形式的創新,而忽視了知識的本質與內涵。長此以往,他們的知識體係會變得碎片化、片麵化,難以形成完整的認知框架,在麵對複雜問題時,也無法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相反,那些秉持嚴謹態度、拒絕“不知而作”的人,會在求知過程中不斷積累、深入思考,逐步構建起紮實的知識基礎,培養起敏銳的洞察力與理性的思維能力,最終成為真正的學者或實踐者。

在當代社會,“不知而作”的現象不僅沒有消失,反而在信息傳播便捷化、功利化的背景下愈發凸顯。例如,在互聯網領域,一些自媒體作者為了追求流量,不顧事實真相,隨意編造新聞、傳播謠言,或是對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妄加評論,誤導公眾認知;在學術領域,一些研究者為了儘快發表論文、獲得職稱,不惜抄襲剽竊、偽造數據,或是在缺乏深入研究的情況下拚湊成果,導致學術垃圾泛濫;在文化創作領域,一些創作者不深入生活、不積累素材,僅憑套路化的情節與華麗的辭藻進行創作,導致作品缺乏真情實感與思想內涵。這些“不知而作”的行為,不僅損害了信息的真實性、學術的嚴肅性與創作的藝術性,更對社會風氣與公眾認知產生了負麵影響。孔子“我無是也”的堅守,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警示意義——它提醒我們,無論在何種領域,都應保持對知識的敬畏、對事實的尊重,拒絕浮躁與虛妄,以嚴謹、踏實的態度對待求知與創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二、“多聞”:廣納眾長的知識積累之道

在否定“不知而作”之後,孔子提出了第一條求知路徑——“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這裡的“多聞”,並非簡單的“多聽”,而是指廣泛涉獵、博采眾長,主動獲取不同領域、不同來源的知識與見解,是知識積累的重要基礎。孔子一生“學而不厭”,始終將“多聞”作為求知的重要方法,他的言行也為“多聞”的價值做出了生動詮釋。

一)“多聞”是拓寬知識邊界的必經之路

知識的海洋浩瀚無垠,任何個人的認知都存在局限,隻有通過“多聞”,廣泛接觸不同的知識與觀點,才能打破認知邊界,實現知識的積累與拓展。孔子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早年生活貧困,但他始終保持著強烈的求知欲,四處尋訪名師、學習知識。他曾向老子請教禮學,向萇弘學習音樂,向師襄學習彈琴,從不同學者的教誨中汲取智慧;他還廣泛閱讀古代典籍,對《詩》《書》《禮》《易》《樂》《春秋》等六經進行深入研究,從中獲取曆史、文化、道德等方麵的知識。正是通過這種“多聞”的方式,孔子積累了淵博的知識,構建起了完整的思想體係,最終成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在學術發展史上,“多聞”是學者們取得成就的重要前提。例如,漢代的司馬遷為了撰寫《史記》,不僅廣泛閱讀宮廷藏書,還遊曆天下,走訪曆史遺跡,向民間長者請教曆史典故,收集了大量一手資料。他的“多聞”不僅包括對文獻知識的學習,還包括對社會現實的觀察與對民間智慧的吸納,正是這些豐富的知識積累,讓《史記》成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宋代的朱熹為了構建自己的理學體係,廣泛研讀儒家經典、道家思想與佛教典籍,甚至對自然科學知識也有所涉獵。他通過“多聞”,博采眾家之長,再結合自己的思考與實踐,最終形成了係統的理學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現代社會,“多聞”的重要性更加凸顯。隨著科技的發展與學科的細分,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一個人若隻局限於自己的專業領域,不主動了解其他領域的知識,很容易陷入“知識孤島”,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例如,在科技創新領域,許多重大突破都源於跨學科的融合,如人工智能的發展需要計算機科學、數學、心理學、語言學等多學科知識的支撐,若科研人員隻專注於計算機科學,不“多聞”其他領域的知識,便難以實現創新突破;在企業管理領域,管理者需要了解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方麵知識,還需要關注政策變化、市場動態等外部信息,隻有通過“多聞”,才能做出科學的決策,帶領企業適應市場競爭。

二)“多聞”需秉持理性態度,避免盲目接納

“多聞”並非不加分辨地“全盤接收”,而是要在廣泛涉獵的基礎上,保持理性的判斷能力,篩選出有價值、正確的知識與觀點。孔子強調“擇其善者而從之”,便是提醒求知者在“多聞”的過程中要學會選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若缺乏辨彆能力,盲目接納所有聽到的信息,不僅無法實現知識的積累,反而可能受到錯誤信息的誤導,形成錯誤的認知。

在信息爆炸的當代社會,“多聞”的渠道日益豐富,從書籍、期刊、報紙等傳統媒體,到互聯網、社交媒體、短視頻等新興平台,人們每天都會接觸到海量的信息。但這些信息良莠不齊,既有科學、客觀的知識,也有虛假、片麵的謠言;既有深刻、有價值的見解,也有膚淺、功利的言論。因此,“多聞”更需要伴隨理性的篩選與判斷。例如,在麵對網絡上的健康養生信息時,不能盲目相信所謂的“專家建議”或“民間偏方”,而應通過權威的醫學書籍、學術論文或正規醫療機構的信息進行驗證,篩選出科學、有效的養生知識;在學習專業知識時,不能隻依賴單一的教材或老師的講解,而應閱讀不同學者的著作、論文,了解不同的學術觀點,通過對比、分析,形成自己的判斷,避免陷入片麵的認知。

曆史上,因缺乏“擇善而從”的理性態度,盲目“多聞”導致失敗的案例並不少見。例如,在近代中國,一些知識分子在西方文化傳入後,盲目推崇西方的一切,甚至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主張“全盤西化”,這種缺乏辨彆、盲目接納的態度,不僅未能幫助中國實現現代化,反而導致了文化認同的危機;在學術研究中,一些學者盲目追隨國外的學術潮流,不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進行研究,導致研究成果缺乏現實意義,難以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這些案例都表明,“多聞”若缺乏理性的篩選與判斷,隻會適得其反。

三)“多聞”的本質是主動求知,而非被動接收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真正的“多聞”,並非被動地等待信息上門,而是主動地去尋找、獲取有價值的知識與見解。孔子一生周遊列國,並非單純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也是為了通過遊曆,主動了解不同國家的曆史文化、社會製度與民風民俗,獲取書本之外的知識。他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不僅體現了孔子的謙遜態度,也表明他將每一次與人交往都視為“多聞”的機會,主動從他人身上學習優點與長處。

在傳統社會,由於交通與信息傳播條件的限製,“多聞”的難度較大,但求知者依然通過各種方式主動獲取知識。例如,古代的文人學子常常通過“遊學”的方式,走訪名山大川,拜訪名師大儒,與其他學者交流探討,主動拓寬自己的知識視野;一些商人通過走南闖北的經商經曆,了解不同地區的物產、風俗與市場需求,積累了豐富的商業知識與社會經驗。這些主動“多聞”的行為,不僅幫助他們積累了知識,還培養了他們的觀察能力與思考能力。

在現代社會,雖然信息獲取變得便捷,但“主動求知”的本質並未改變。許多人看似每天接觸大量信息,卻隻是被動地刷手機、看視頻,接收的多是碎片化、娛樂化的內容,難以實現真正的知識積累。而真正的求知者,會主動製定學習計劃,有針對性地閱讀書籍、學習課程、參加學術交流活動,主動尋找與自己專業、興趣相關的有價值信息,通過主動“多聞”,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與能力素質。例如,一些職場人會利用業餘時間,主動學習與工作相關的新技能、新知識,參加行業研討會,與同行交流經驗,通過主動“多聞”,適應職場的變化與發展;一些學生不僅認真學習課堂知識,還會主動閱讀課外書籍、參加科研項目、參與社會實踐,通過主動“多聞”,拓寬自己的知識邊界,培養自己的綜合能力。

三、“多見”:躬身實踐的認知深化之途

在“多聞”之外,孔子還提出了另一條求知路徑——“多見而識之”。這裡的“多見”,與“多聞”相輔相成,卻又各有側重:“多聞”側重於通過聽覺、語言等間接方式獲取知識,而“多見”則側重於通過視覺、實踐等直接方式觀察事物、積累經驗,是認知深化的重要途徑。孔子強調“多見”,體現了他對實踐的重視,也揭示了“知”與“行”之間的密切關係。

一)“多見”是獲取直接經驗、深化認知的基礎

知識的獲取有兩種途徑:一是通過他人傳授、書籍閱讀等間接方式獲取的間接經驗;二是通過自身觀察、實踐等直接方式獲取的直接經驗。“多聞”主要對應間接經驗的積累,而“多見”則主要對應直接經驗的獲取。雖然間接經驗能夠幫助我們快速獲取大量知識,但直接經驗對於認知的深化至關重要——隻有通過“多見”,親自觀察事物的發展過程、親身參與實踐活動,才能真正理解知識的本質與內涵,將間接經驗轉化為自身的認知與能力。

孔子一生非常重視“多見”,他不僅通過閱讀典籍獲取間接經驗,還通過廣泛的實踐活動獲取直接經驗。例如,他曾擔任魯國的司寇,參與國家治理,在實踐中深入了解了當時的政治製度與社會矛盾,這些“多見”的經曆,讓他對“禮”“仁”等思想的理解更加深刻,也為他提出“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提供了現實依據;他還帶領弟子周遊列國,曆時十四年,途經衛、曹、宋、鄭、陳、蔡、楚等國,親眼目睹了不同國家的政治狀況、社會風貌與民生疾苦,這些“多見”的經曆,不僅豐富了他的人生閱曆,也讓他的思想更加貼近社會現實,能夠針對不同國家的問題提出切實的建議。

在科學研究領域,“多見”是獲取科研數據、驗證科學理論的重要手段。科學家們通過“多見”——觀察自然現象、進行實驗操作、開展田野調查等,獲取第一手的科研數據,再通過分析、總結,提出科學理論或驗證已有理論。例如,達爾文為了提出“進化論”,曆時五年乘坐“貝格爾號”軍艦進行環球航行,在世界各地觀察不同的動植物物種、地質地貌,收集了大量的標本與數據,這些“多見”的經曆,為他的理論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竺可楨為了研究中國的氣候變遷,長期堅持觀察記錄氣象數據,還通過考察古代的文獻資料、文物古跡、樹木年輪等,獲取了大量的曆史氣候信息,這些“多見”的努力,讓他對中國氣候變遷的研究達到了新的高度。

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多見”也是提升能力、積累經驗的重要途徑。例如,在教育領域,教師隻有通過“多見”——觀察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性格差異、成長需求,才能製定出個性化的教學方案,提高教學效果;在醫療領域,醫生隻有通過“多見”——接觸不同的病例、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參與複雜的手術,才能積累豐富的臨床經驗,提高診斷與治療水平;在藝術創作領域,藝術家隻有通過“多見”——觀察自然景觀、體驗社會生活、了解不同文化的藝術形式,才能獲取創作靈感,創作出具有深度與感染力的作品。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二)“多見”需注重細節觀察與深度思考,避免流於表麵

“多見”並非簡單的“多看”,而是要在觀察的過程中注重細節、深入思考,從紛繁複雜的現象中發現規律、提煉本質。若隻是走馬觀花、淺嘗輒止,即使“見”得再多,也難以實現認知的深化,隻能停留在表麵現象的記憶層麵。孔子強調“多見而識之”,其中的“識”,不僅指“記憶”,更指“理解”“認識”,即通過觀察實現對事物本質的認知。

在觀察事物時,注重細節是“多見”取得成效的關鍵。許多重要的發現與認知,都源於對細節的關注。例如,牛頓通過觀察蘋果落地這一細節,引發了對萬有引力的思考;瓦特通過觀察水壺蓋被蒸汽頂起的細節,啟發了改良蒸汽機的靈感;魯班通過觀察茅草邊緣的細齒,發明了鋸子。這些案例都表明,隻有注重細節觀察,才能從常見的現象中發現不尋常的規律,實現認知的突破。在學術研究中,注重細節觀察同樣重要。例如,在考古研究中,考古學家需要仔細觀察文物的材質、紋飾、造型等細節,才能推斷文物的年代、用途與曆史背景;在生物學研究中,科學家需要觀察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繁殖方式等細節,才能了解生物的進化規律與生態特征。

除了注重細節,“多見”還需要伴隨深度思考。觀察是基礎,思考是關鍵——隻有通過思考,才能將觀察到的現象與已有的知識結合起來,分析現象背後的原因與規律,實現認知的深化。

孔子在“多見”之後強調“識之”,正是要求將觀察與思考結合,實現對事物的深層認知。例如,孔子在周遊列國時,不僅觀察到各國的政治亂象,更深入思考亂象背後的根源——周王室衰微導致的禮崩樂壞、諸侯對權力的過度追逐、民眾道德觀念的淡漠等。通過這種“觀察+思考”的模式,他提出了“克己複禮為仁”的解決方案,希望通過恢複周禮、重塑道德秩序來挽救社會危機。若沒有深度思考,孔子的“多見”便隻是零散的現象記錄,無法形成係統的思想體係,更無法為後世提供治國理政的智慧。

在現代科學研究中,深度思考對“多見”的意義同樣關鍵。居裡夫人在發現鐳的過程中,首先通過實驗觀察到瀝青鈾礦中存在一種未知的放射性元素“多見”),但僅憑觀察無法確定這種元素的性質與結構。於是,她進行了長達數年的深度思考與實驗探索,分析放射性元素的衰變規律、研究其化學性質,最終成功提取出鐳元素,為核物理與醫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若缺乏深度思考,居裡夫人的“多見”便隻能停留在“發現異常放射性”的表層認知,無法實現科學上的重大突破。

在企業管理領域,“多見+思考”也是管理者做出正確決策的關鍵。例如,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經常深入市場一線觀察行業動態“多見”)——他發現通信技術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全球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單一技術領域的優勢難以長期維持。基於這些觀察,他深入思考企業的發展戰略,提出“華為的冬天”“向死而生”等理念,推動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布局多領域技術研發、拓展全球市場。正是這種“觀察到趨勢、思考出對策”的模式,讓華為在多次行業危機中屹立不倒,成為全球通信領域的領軍企業。反之,若管理者隻注重“多見”卻缺乏思考,便會陷入“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困境,無法把握市場本質與企業發展方向,最終導致企業陷入危機。

三)“多見”需突破主觀局限,保持客觀視角

“多見”的過程中,人往往會受到主觀偏見、經驗主義的影響,導致觀察結果偏離客觀事實,進而影響認知的準確性。因此,真正的“多見”需要突破主觀局限,以客觀、理性的視角看待事物,避免因個人好惡、固有經驗而對觀察對象產生誤判。

孔子在“多見”時,始終保持著客觀中立的態度。例如,他在評價不同國家的政治製度時,既不盲目推崇某個國家的模式,也不片麵否定某個國家的嘗試,而是基於客觀觀察進行分析。在衛國,他看到衛靈公雖有治國之誌卻缺乏實際能力,朝政被權臣把持,便客觀指出“衛靈公之無道也”;在齊國,他看到齊景公重視禮治、關心民生,便肯定齊國的政治優勢,但也指出其“不能善終”的隱患。這種客觀的“多見”態度,讓孔子能夠全麵、準確地認知各國的政治狀況,為其思想體係的構建提供了客觀依據。

在曆史研究領域,突破主觀局限的“多見”是確保研究真實性的基礎。曆史學家陳寅恪在研究魏晉南北朝曆史時,不僅廣泛查閱正史文獻“多見”),還注重收集墓誌、碑刻、敦煌文書等一手資料,通過多方印證來還原曆史真相。他在研究過程中,始終避免受到傳統史觀或個人情感的影響,例如在評價曹操時,既不認同《三國演義》中對曹操“奸雄”的片麵刻畫,也不盲目推崇其“治世之能臣”的形象,而是基於史料客觀分析曹操的政治舉措、軍事才能與曆史影響,最終形成了公允的曆史評價。若陳寅恪在“多見”時被主觀偏見左右,其曆史研究便會失去學術價值,甚至誤導後人對曆史的認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現代新聞報道領域,客觀的“多見”更是新聞工作者的職業準則。優秀的記者在進行新聞調查時,會深入事件現場,采訪不同立場的當事人“多見”),並避免將個人觀點融入報道中。例如,在報道一場社會爭議事件時,記者不僅會采訪事件的受害者、目擊者,還會采訪相關部門、專家學者,甚至是與事件相關的對立一方,通過全麵、客觀的觀察與記錄,向公眾呈現事件的完整真相。若記者在“多見”時帶有主觀偏見,隻采訪符合自己立場的對象,便會導致新聞報道的片麵性,引發公眾對事件的誤判,甚至引發社會矛盾。

四、“多聞”與“多見”的辯證關係:相輔相成的求知雙翼

孔子將“多聞”與“多見”並列提出,並非偶然——二者並非相互獨立的求知路徑,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共同構成了求知者獲取知識、深化認知的“雙翼”。缺乏“多聞”的“多見”會陷入“經驗主義”的誤區,缺乏“多見”的“多聞”則會淪為“紙上談兵”的空談,隻有將二者結合,才能實現真正的求知目標。

一)“多聞”為“多見”提供理論指導與認知框架

“多見”雖然是獲取直接經驗的重要方式,但並非盲目進行——“多聞”所積累的間接經驗,能夠為“多見”提供理論指導與認知框架,幫助求知者更有方向、更有深度地進行觀察與實踐。

在科學探索中,“多聞”的理論知識對“多見”的指導作用尤為明顯。例如,天文學家在觀測宇宙之前,會先通過“多聞”學習天體物理學的基本理論——萬有引力定律、相對論、恒星演化理論等。這些理論知識為他們的“多見”天文觀測)提供了認知框架:他們知道應該觀測哪些天體、如何分析觀測數據、如何判斷觀測現象是否符合理論預期。若缺乏這些“多聞”的理論基礎,天文學家的“多見”便會陷入盲目——他們可能無法識彆重要的天體現象,無法解釋觀測到的數據,更無法實現科學發現。例如,哈勃望遠鏡在觀測宇宙時,正是基於“宇宙膨脹理論”這一“多聞”知識,才能夠通過觀測星係的紅移現象,計算出宇宙的膨脹速度,為宇宙學研究提供了關鍵數據。若沒有“宇宙膨脹理論”的指導,哈勃望遠鏡的觀測數據便隻是一堆毫無意義的數字,無法推動人類對宇宙的認知。


最新小说: 重生79:狩獵帶空間野味堆滿天 龍都魅影 夢道少俠 從蓮花樓開始的碎嘴 民國英雄喋血上海灘 汴京生活日常 撿到滅世反派當夫君 玄學崽崽駕到,將門虎爹叫好 公主逆襲:仙途斬魔戀 混沌道祖逆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