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節”在春秋時期,通常指關乎“仁”“義”“禮”“忠”的關鍵時刻,如君主無道時是否堅守道義、國家危難時是否挺身而出、利益誘惑麵前是否堅守底線。“不可奪”則指君子的信念與原則不可被改變,即使麵臨死亡威脅、權力誘惑或利益收買,也絕不違背自己的道德準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例如,春秋時期的晉國大夫叔向,在晉國發生“欒盈之亂”時,麵臨“大節”考驗。欒盈是晉國的卿大夫,因不滿晉國執政者的排擠,發動叛亂。叔向的弟弟叔虎參與了欒盈的叛亂,叔向因此受到牽連,被晉平公囚禁。有人勸叔向向晉平公求情,甚至可以通過賄賂的方式獲釋,但叔向拒絕了。他認為,自己並未參與叛亂,堅守了“臣對君”的道義,即使被囚禁,也不能違背原則去求情或賄賂。最終,晉平公查明真相,釋放了叔向,並更加信任他。叔向的行為,正是“臨大節而不可奪”的體現——在麵臨牽連、囚禁的危機時,堅守道義原則,不被利益或恐懼所動搖。
曾子提出“臨大節而不可奪也”,正是強調君子需將“氣節”作為擔當的核心,在關鍵時刻堅守原則,不妥協、不退縮,以“勇”麵對危險,以“義”堅守底線,以“剛”抵禦誘惑,成為道德與信念的守護者。
二)春秋時期的“守節”典範:孔子周遊列國的堅守
孔子周遊列國的經曆,是“臨大節而不可奪”的生動寫照。孔子一生致力於推行“仁政”“禮治”的理想,周遊列國十四年,曆經無數艱難險阻,卻始終堅守自己的信念與氣節,從未因利益誘惑或危險威脅而動搖。
在衛國,衛靈公雖對孔子禮遇有加,卻隻關心孔子的車馬隨從,對其政治主張毫無興趣,甚至與孔子討論軍事,回避“仁政”話題。孔子深知衛靈公無意推行自己的理念,雖麵臨留在衛國可獲優厚待遇的誘惑,卻依然選擇離開,留下“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堅定;在齊國,齊景公欲以“季、孟之間”的俸祿任用孔子,卻不願施行“禮治”,孔子明確表示“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拒絕了齊國的邀請;在陳國與蔡國之間,孔子與弟子們遭遇“絕糧”困境,弟子們大多病倒,子路甚至質疑“君子亦有窮乎”,孔子卻依然“講誦弦歌不衰”,向弟子們闡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的道理,堅守自己的理想與氣節。
孔子的周遊列國,不僅是傳播“仁政”思想的過程,更是“臨大節而不可奪”的擔當實踐——麵對利益誘惑,他堅守“義”的底線;麵對危險困境,他保持“勇”的堅定;麵對他人質疑,他秉持“信”的執著。這種對信念與氣節的堅守,成為儒家“守節”的典範,也為曾子“臨大節而不可奪也”的論述提供了思想源泉。
三)“臨大節而不可奪”的內在支撐:“仁”“義”“勇”的融合
君子之所以能在“大節”麵前“不可奪”,並非單純依靠意誌力,而是源於“仁”“義”“勇”三種品格的深度融合,這三種品格相互支撐,共同構成了君子堅守氣節的內在動力。
“仁”是“不可奪”的情感基礎。君子心懷“仁”愛,將對百姓的關懷、對天下的責任作為自己的情感寄托,這種情感讓他們在麵對“大節”考驗時,能夠超越個人利益與安危,將“仁”的使命置於首位。例如,孔子之所以堅守“仁政”理想,正是因為他心懷對百姓疾苦的“仁”愛,不願因個人安危而放棄為百姓謀福祉的使命。
“義”是“不可奪”的原則底線。君子以“義”為行為準則,明確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在“大節”麵前,“義”成為他們判斷是非的標尺,即使麵臨誘惑或威脅,也絕不跨越“義”的底線。例如,叔向之所以拒絕求情與賄賂,正是因為他認為求情與賄賂違背“義”的原則,寧願被囚禁,也不願突破“義”的底線。
“勇”是“不可奪”的行動力量。君子的“勇”並非魯莽衝動,而是基於“仁”與“義”的“義勇”——在“大節”麵前,他們有勇氣直麵危險與挑戰,有勇氣拒絕誘惑與壓迫,以行動堅守自己的信念與原則。例如,周公旦之所以能平定叛亂,正是因為他擁有基於“仁”守護周王朝與成王)與“義”維護宗法製)的“義勇”,有勇氣直麵叛亂的危險,扞衛自己的使命。
“仁”“義”“勇”的融合,讓君子在“大節”麵前既有情感的溫度,又有原則的堅定,還有行動的力量,從而實現“不可奪”的堅守,成為擔當精神的靈魂所在。
四)“臨大節而不可奪”的當代啟示:堅守原則與信念
在當今社會,“大節”的形式雖與春秋時期不同,但“堅守原則與信念”的核心內涵依然具有重要意義。無論是麵對利益誘惑、權力壓迫,還是麵對道德困境、價值衝突,都需要我們踐行“臨大節而不可奪”的擔當,堅守自己的原則與信念。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首先,堅守“道德底線”,不被利益誘惑。在當今社會,利益誘惑無處不在,如職場中的不正當競爭、商業中的欺詐行為、生活中的權力尋租等,麵對這些誘惑,我們需以“義”為原則,堅守道德底線,不做違背良心與法律的事情。例如,企業家需堅守“誠信經營”的底線,不生產假冒偽劣產品,不偷稅漏稅;公職人員需堅守“廉潔奉公”的底線,不貪汙受賄,不濫用職權。
其次,堅守“價值信念”,不被外界動搖。在多元文化與價值衝擊的當今社會,人們容易陷入價值迷茫,被外界的聲音所左右。我們需明確自己的價值信念,如對“公平”“正義”“善良”的追求,在麵對價值衝突時,不輕易動搖自己的信念。例如,媒體從業者需堅守“客觀真實”的信念,不傳播虛假信息,不迎合低俗趣味;教育工作者需堅守“立德樹人”的信念,不功利化教學,不忽視學生品德培養。
最後,培養“義勇”精神,直麵挑戰與風險。堅守原則與信念往往需要麵對挑戰與風險,如遭受誤解、麵臨壓力甚至威脅,我們需培養基於“仁”與“義”的“義勇”精神,有勇氣直麵這些挑戰與風險,以行動堅守自己的原則與信念。例如,eboer舉報人)需有勇氣揭露違法違規行為,即使麵臨報複風險,也不放棄維護正義;誌願者需有勇氣深入貧困地區或危險環境,即使麵臨艱苦條件,也不放棄幫助他人的使命。
五、曾子三句論述的邏輯關聯:君子擔當的完整圖景
曾子提出的“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並非孤立的三句話,而是層層遞進、相互支撐的有機整體,共同構成了君子擔當的完整圖景——“托六尺之孤”是君子擔當的基礎守護信任與生命),“寄百裡之命”是君子擔當的拓展承載家國與使命),“臨大節而不可奪”是君子擔當的核心堅守信念與氣節),三者從具體到抽象,從行為到精神,完整勾勒出儒家理想中君子的擔當品格。
一)“托六尺之孤”:擔當的基礎——守護信任
“可以托六尺之孤”是君子擔當的基礎,因為它關乎“信任”的守護。信任是人與人、人與社會建立關係的基礎,隻有能夠守護他人信任的人,才能進一步承擔更重大的責任如“寄百裡之命”)。一個連他人托付的生命都無法守護的人,必然無法承擔起治理家國的使命;一個連信任都無法堅守的人,必然無法在“大節”麵前堅守信念。
例如,周公旦正是因為能夠守護武王的信任,成功輔佐成王,才獲得了治理周王朝的機會;子產正是因為能夠守護鄭簡公的信任,妥善處理鄭國的內政外交,才被托付治理鄭國的重任;孔子正是因為能夠守護自己對“仁”的信念本質是對天下百姓的信任與承諾),才能夠在周遊列國時堅守氣節。“托六尺之孤”所守護的信任,為君子承擔更重大的擔當奠定了基礎。
二)“寄百裡之命”:擔當的拓展——承載使命
“可以寄百裡之命”是君子擔當的拓展,它將“守護信任”從個人層麵提升到家國層麵,從守護個體生命拓展到承載家國使命。如果說“托六尺之孤”是君子擔當的“小擔當”,那麼“寄百裡之命”便是君子擔當的“大擔當”——它要求君子將個人能力與家國責任結合,以更廣闊的視野、更深遠的思考,為家國的發展與百姓的福祉貢獻力量。
這種拓展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建立在“守護信任”的基礎之上。隻有能夠守護個人信任的君子,才能獲得承載家國使命的機會;隻有具備“信”“仁”“勇”品格的君子,才能在承載家國使命時,不辜負家國的托付與百姓的期望。例如,子產正是因為在處理鄭國政務時展現出“信”“仁”“智”的品格,守護了鄭簡公與百姓的信任,才被托付治理鄭國的使命;孔子正是因為在周遊列國時展現出對“仁”的堅守,獲得了弟子與百姓的信任,才能夠傳播“仁政”思想,影響後世的家國治理。
三)“臨大節而不可奪”:擔當的核心——堅守精神
“臨大節而不可奪也”是君子擔當的核心,它將君子擔當從行為層麵提升到精神層麵,從具體的責任承擔升華到信念與氣節的堅守。無論是“托六尺之孤”還是“寄百裡之命”,最終都需要“臨大節而不可奪”的精神支撐——在“大節”麵前,隻有堅守信念與氣節,才能確保“托孤”不被背叛、“寄命”不被辜負;反之,若在“大節”麵前失去堅守,即使能夠暫時“托孤”或“寄命”,最終也會因信念崩塌而失去擔當的意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例如,周公旦若在叛亂麵前退縮,即使他初期能夠輔佐成王,也無法完成“托孤”的使命;子產若在晉、楚的壓力麵前妥協,即使他初期能夠治理鄭國,也無法實現“寄命”的價值;孔子若在“絕糧”困境中放棄“仁政”理想,即使他能夠傳播知識,也無法成為後世敬仰的“至聖先師”。“臨大節而不可奪”的精神,是君子擔當的靈魂,確保了擔當的方向不偏離、價值不褪色。
六、當代社會的君子擔當:傳承與創新
在當今社會,雖然時代背景與社會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曾子所闡述的君子擔當精神,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現實價值。我們需要傳承君子擔當的核心內涵守護信任、承載使命、堅守信念),同時結合當代社會的需求,創新君子擔當的形式與實踐,讓君子擔當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芒。
一)個人層麵:做有擔當的“當代君子”
在個人層麵,我們應將君子擔當精神融入日常生活與工作,做有擔當的“當代君子”——在人際交往中,守護他人的信任,誠實守信、關愛他人,踐行“可以托六尺之孤”的擔當;在工作中,承擔自己的職責,提升能力、堅守初心,踐行“可以寄百裡之命”的擔當;在麵對道德困境與價值衝突時,堅守自己的原則與信念,不被誘惑或壓迫所動搖,踐行“臨大節而不可奪”的擔當。
例如,作為普通人,我們可以在朋友遇到困難時伸出援手,守護朋友的信任;作為職場人,我們可以認真負責地完成工作任務,不辜負企業的托付;作為公民,我們可以在麵對不道德行為時勇敢發聲,堅守社會正義的信念。這些看似微小的擔當,正是“當代君子”的具體實踐,也是君子擔當精神在個人層麵的傳承。
二)社會層麵:構建有擔當的社會氛圍
在社會層麵,我們應通過宣傳、教育、製度建設等方式,構建有擔當的社會氛圍——通過媒體宣傳有擔當的先進典型如道德模範、時代楷模),讓更多人了解君子擔當精神的內涵與價值;通過學校教育,將君子擔當精神融入課程體係,培養青少年的擔當意識與品格;通過製度建設,建立健全鼓勵擔當、懲戒逃避責任的機製,讓擔當者得到認可與獎勵,讓逃避責任者受到約束與批評。
例如,近年來我國開展的“道德模範評選”“時代楷模宣傳”等活動,宣傳了張桂梅、黃文秀、袁隆平等有擔當的先進典型,讓更多人感受到擔當精神的力量;學校通過開展誌願服務、社會實踐等活動,讓青少年在實踐中培養擔當意識;社會通過建立誠信體係,對誠實守信、有擔當的個人與企業給予激勵,對失信、逃避責任的行為進行懲戒。這些舉措,都在推動構建有擔當的社會氛圍,讓君子擔當精神在社會層麵得到傳承與弘揚。
三)國家層麵:踐行有擔當的大國責任
在國家層麵,我國應踐行有擔當的大國責任,將君子擔當精神融入國家治理與國際交往——在國家治理中,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百姓謀福祉、為國家謀發展,踐行“可以寄百裡之命”的擔當;在國際交往中,堅守“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幫助其他國家發展,踐行“臨大節而不可奪”的擔當如在疫情防控、氣候變化等全球議題上堅守責任與正義)。
例如,我國在脫貧攻堅戰中,投入大量資源幫助貧困人口脫貧,踐行了“為百姓謀福祉”的擔當;在疫情防控中,不僅保障國內人民的生命安全,還向其他國家提供疫苗與抗疫經驗,踐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在氣候變化議題上,我國承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積極推動全球氣候治理,踐行了“堅守正義與責任”的擔當。這些舉措,既是對君子擔當精神的傳承,也是對君子擔當精神在國家層麵的創新實踐。
七、結語:傳承君子擔當精神,共創美好未來
曾子的“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穿越兩千多年的時光,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這三句話不僅勾勒出儒家理想中君子擔當的完整圖景,更為當代人提供了修身立世、服務社會、貢獻國家的重要指引。
在當今社會,我們麵臨著諸多挑戰與機遇,更需要傳承與踐行君子擔當精神——在個人層麵,做有擔當的“當代君子”,守護信任、承擔責任、堅守信念;在社會層麵,構建有擔當的社會氛圍,讓擔當成為普遍的價值追求;在國家層麵,踐行有擔當的大國責任,為國家發展與全球進步貢獻力量。
傳承君子擔當精神,並非要我們照搬春秋時期的行為模式,而是要汲取其核心內涵守護信任、承載使命、堅守信念),結合當代社會的需求,創新實踐方式。當越來越多的人成為有擔當的“當代君子”,當社會形成有擔當的氛圍,當國家踐行有擔當的責任,我們必將能夠共創一個更加和諧、更加美好、更加有希望的未來,讓君子擔當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更強大的生命力。
喜歡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請大家收藏:()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