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悟孔子 “鳳鳥不至” 之歎_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 > 第220章 悟孔子 “鳳鳥不至” 之歎

第220章 悟孔子 “鳳鳥不至” 之歎(1 / 2)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初次讀到《論語?子罕》中的這句話時,隻覺字裡行間滿是孔子的失落與悵惘。可當我翻閱更多史料,走進春秋末期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走近孔子一生顛沛流離卻始終堅守理想的軌跡後,才漸漸讀懂這短短十二字背後,藏著一位先哲對天下有道的殷切期盼、對自身理想難酬的深沉慨歎,更藏著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內核,如同曆史長河中一聲悠遠的回響,曆經兩千多年,依舊能觸動每個追尋理想者的心靈。

一、鳳鳥與河圖:春秋語境下的“盛世符號”

要讀懂孔子的這句慨歎,首先要明白“鳳鳥”與“河圖”在當時語境中的特殊含義。在先秦時期的文化認知裡,鳳鳥並非普通的鳥類,而是象征祥瑞、代表盛世的神鳥。《山海經》中記載:“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可見,鳳鳥的出現,在古人眼中意味著君主賢明、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是無可替代的“盛世信號”。

而“河圖”,則有著更為悠久的文化淵源。相傳在遠古伏羲時代,黃河中浮出龍馬,背負“河圖”,伏羲依此而畫八卦,開啟了華夏文明的源頭;到了大禹治水時期,洛水中又出現神龜,背負“洛書”,大禹根據洛書製定九章大法,治理天下,讓百姓安居樂業。從此,“河圖洛書”便成為上天賜予人間賢君、預示天下將治的祥瑞之物,更是聖王治世、天下有道的象征。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失去了對諸侯國的控製,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和資源,相互攻伐,戰亂頻繁。據《春秋》記載,在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列國間的戰爭就有四百八十多次,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與此同時,周禮所規定的等級製度、禮儀規範也遭到嚴重破壞,“臣弑君、子弑父”的現象屢見不鮮,“禮崩樂壞”成為當時社會最真實的寫照。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鳳鳥至”“河出圖”不再僅僅是簡單的祥瑞象征,更成為了像孔子這樣心懷天下的士人心中,對“天下有道”的美好期盼和終極向往。他們渴望能有賢明的君主出現,重振周禮,結束戰亂,讓百姓重新過上安定祥和的生活,而鳳鳥與河圖的出現,便是這一理想實現的“天命預兆”。孔子一生都在為恢複周禮、實現“仁政”而奔走,他周遊列國,向各國諸侯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希望能找到一位願意采納他學說的君主,共建盛世。可現實卻一次次讓他失望,直到晚年,他依舊沒能看到“鳳鳥至”“河出圖”的景象,也沒能看到天下歸於有道的曙光,於是才有了“吾已矣夫”這句飽含絕望與無奈的慨歎。

二、理想與現實:孔子一生的“道之追尋”

孔子的這句慨歎,並非一時的情緒宣泄,而是他一生追尋理想卻屢屢受挫後,內心深處失望與不甘的集中體現。要真正理解這份慨歎的重量,就必須回溯孔子一生為“道”奔走的曆程,看他如何在理想與現實的夾縫中堅守,又如何在一次次碰壁後,依舊不放棄對“天下有道”的期盼。

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後來因家族變故遷居魯國。孔子幼年時家境貧寒,“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但他從小就對禮儀有著濃厚的興趣,常常“陳俎豆,設禮容”,模仿大人舉行禮儀活動。成年後,孔子開始收徒講學,他打破了當時“學在官府”的教育壟斷,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讓普通百姓也有機會接受教育。在講學的同時,孔子也渴望能將自己的政治理念付諸實踐,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魯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終於迎來了從政的機會,他被任命為中都宰,上任一年後,中都大治,民風淳樸,社會秩序井然。隨後,孔子又被提拔為司空,再升為大司寇,負責魯國的司法事務。在擔任大司寇期間,孔子曾主持“墮三都”的行動,試圖削弱魯國三大貴族的勢力,加強君主集權,恢複周禮秩序。雖然這一行動最終因貴族的反對而失敗,但也足以看出孔子為實現理想所做的努力。

魯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齊魯兩國在夾穀會盟,孔子以相禮的身份隨行。在會盟過程中,孔子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挫敗了齊國想要羞辱魯國的陰謀,維護了魯國的尊嚴和利益,一時聲名鵲起。此時的孔子,在魯國的政治地位達到了頂峰,他也一度看到了實現理想的希望。他曾說:“如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可見他對自己的政治主張充滿信心,也渴望能在魯國大展拳腳,推行仁政,讓魯國成為天下的榜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然而,現實很快給了孔子沉重的一擊。魯國的執政者季桓子沉迷於享樂,對孔子的政治主張逐漸失去興趣,甚至接受了齊國送來的美女和良馬,連日不上朝理政。孔子見此情景,深知自己在魯國已無實現理想的可能,於是在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帶著弟子離開魯國,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周遊列國之旅。

在周遊列國的過程中,孔子先後到過衛、陳、曹、宋、鄭、蔡、楚等國,每到一個國家,他都會向當地的君主宣揚自己的“仁政”“禮治”思想,希望能得到重用。可在那個戰亂紛爭、各國都以“富國強兵”為首要目標的時代,孔子的學說顯得有些“不合時宜”。各國君主要麼對他的學說表示欣賞卻不采納,要麼直接拒絕接見他,甚至還有些國家對他進行迫害。

在衛國,孔子曾被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召見,此事引發了弟子子路的不滿,孔子不得不反複解釋自己的清白;在宋國,宋國的司馬桓魋因不滿孔子的言論,想要派人殺害他,孔子隻好微服出逃;在鄭國,孔子與弟子失散,獨自站在鄭國都城的東門外,被鄭人形容為“累累若喪家之狗”,孔子得知後,不僅沒有生氣,反而笑著說:“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這份看似豁達的背後,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辛酸與無奈。

最艱難的一次,是孔子在陳蔡之間被困。當時,孔子帶著弟子從陳國前往蔡國,途中遇到戰亂,糧食斷絕,弟子們大多又餓又病,甚至有人產生了動搖。子路就曾不滿地問孔子:“君子亦有窮乎?”孔子回答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他告訴弟子們,君子在困境中能堅守自己的道德準則,而小人在困境中則會肆意妄為。在被困的日子裡,孔子依舊堅持給弟子們講學、彈琴,用自己的言行鼓舞著弟子們不要放棄理想。

十四年的周遊列國,孔子始終沒有找到一位能真正采納他學說的君主,他的理想一次次被現實擊碎。到了晚年,孔子終於回到魯國,此時的他已經年過六旬,身體和精力都大不如前。雖然他依舊堅持講學,整理《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古代典籍,希望能通過教育和文化傳承,讓自己的思想影響後世,但他心中對“天下有道”的期盼,卻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現實的殘酷,變得越來越渺茫。當他環顧四周,依舊是戰亂不休、禮崩樂壞的景象,始終看不到“鳳鳥至”“河出圖”的盛世預兆時,那句“吾已矣夫”的慨歎便自然而然地從心底湧出,這其中有對理想難酬的失望,有對時代不公的憤懣,更有對天下百姓苦難的深切同情。

三、“吾已矣夫”:並非絕望,而是理想的堅守與傳承

初讀“吾已矣夫”,很容易讓人覺得孔子此時已經陷入了絕望,放棄了自己的理想。但如果結合孔子一生的言行和他晚年的作為來看,這句慨歎並非真正的“絕望之語”,而是一位理想主義者在曆經滄桑後,對現實的清醒認知,以及在這種認知下,對理想更加堅定的堅守與傳承。

孔子晚年回到魯國後,雖然不再參與政治,但他並沒有因此消沉。相反,他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和文化整理工作中。他廣收門徒,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精通六藝者有七十二人,被稱為“七十二賢”。在教育過程中,孔子不僅傳授知識,更注重培養弟子們的道德品質和政治理想,他希望通過弟子們,將自己的“仁政”“禮治”思想傳播到更廣闊的地方,為實現“天下有道”的理想埋下種子。

孔子還花費大量心血整理古代典籍。他對《詩經》進行了刪訂,選出三百零五篇,使其成為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他對《尚書》進行了整理,保存了上古時期的重要曆史文獻;他對《禮記》進行了修訂,傳承了周代的禮儀製度;他還為《周易》作傳,解讀其中的哲學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是他根據魯國的曆史史料,編撰了《春秋》一書。在《春秋》中,孔子通過對曆史事件的記載和評價,暗含褒貶,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和道德準則,即“春秋筆法”。他希望通過這部書,讓後人了解曆史的興衰得失,明白“禮義”的重要性,從而推動社會向“天下有道”的方向發展。

孔子曾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他認為自己隻是在傳承古代的文化和思想,而不是創造新的學說。但實際上,他通過對古代典籍的整理和解讀,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將周代的禮樂文化與“仁”的思想相結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家思想體係。這套思想體係不僅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曆史,還傳播到了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整理典籍和講學的過程中,孔子也時常會流露出對理想的執著。他曾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在他看來,周文王所開創的禮樂文化,如今已經傳承到了自己身上,如果上天想要毀滅這種文化,就不會讓自己掌握它;如果上天不想要毀滅這種文化,那麼匡人這樣的人也不能把自己怎麼樣。這份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感和對理想的堅定信念,即便在他發出“吾已矣夫”的慨歎後,也從未改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孔子晚年時,弟子顏回去世,孔子悲痛欲絕,說:“噫!天喪予!天喪予!”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他勤奮好學,品德高尚,對孔子的思想有著深刻的理解,孔子曾多次稱讚他“賢哉,回也”。顏回的去世,讓孔子覺得自己的理想失去了一位重要的傳承者,這無疑是對他的又一次沉重打擊。但即便如此,孔子也沒有放棄,他依舊繼續講學,培養更多的弟子,希望他們能接過傳承理想的接力棒。

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享年七十三歲。在他去世前,他還曾拄著拐杖在門前散步,唱道:“太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這首歌謠中,充滿了對自己生命即將終結的感慨,也充滿了對理想尚未實現的遺憾。但他雖然離開了人世,他的思想和理想卻通過他的弟子和著作流傳了下來。戰國時期,孟子、荀子等儒家學者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成為當時的“顯學”之一;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對中國的政治、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這個角度來看,孔子的“吾已矣夫”並非是對理想的放棄,而是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壯與堅守。他知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可能無法看到“鳳鳥至”“河出圖”的盛世景象,無法實現“天下有道”的理想,但他依舊不遺餘力地去傳播自己的思想,培養傳承者,因為他相信,隻要自己的思想能夠流傳下去,總有一天,後人能夠實現他的理想,讓天下百姓過上安定祥和的生活。

四、跨越千年的回響:“鳳鳥不至”之歎的當代啟示

孔子的“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雖然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但其中蘊含的理想情懷、責任擔當和文化傳承精神,在當今時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在這個快速發展、充滿挑戰的時代,我們依然需要從孔子的慨歎中汲取力量,堅守理想,勇於擔當,為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進步而努力。

一)堅守理想:在浮躁時代中保持初心

當今社會,物質生活日益豐富,但人們的精神世界卻麵臨著諸多挑戰。很多人在追求物質利益的過程中,逐漸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忘記了自己的初心和理想,變得浮躁、功利。而孔子一生堅守“天下有道”的理想,即便曆經磨難,也從未放棄,這份堅守值得我們學習。

對於個人而言,理想是人生的燈塔,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無論是在學習、工作還是生活中,我們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隻有堅守理想,才能在困境中不迷失自我,在挫折中不放棄希望。比如,很多年輕人在大學畢業後,會麵臨就業的壓力和選擇的困惑,有些人可能會為了眼前的利益,選擇一份自己並不喜歡的工作,逐漸消磨掉自己的熱情和理想;而有些人則能堅守自己的職業理想,雖然可能會經曆更多的困難,但最終卻能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取得成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最新小说: 鬥破,我的女主們不對勁 在港城搞事業,她比男人還野 帶著破爛係統遠航 葬天碑主 我在古代偽裝成半老徐娘 穿越三國之扶持漢獻帝一統天下 考不進長安?那就打進長安! 吾為昊天帝 兵者,俠也 高冷校花帶兩個蘿莉女兒喊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