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怎麼辦?
吳國人隻好擁立餘昧之子擔任國君,這就是吳王僚。
誰知這樣一來,老大諸樊之子公子光不服了。
如果由季劄繼位,公子光沒有任何意見,但現在是你三叔去世後將君位傳給自己的兒子,這不公平。
於是,公子光發動了政變,具體講就是刺殺了吳王僚。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專諸刺殺王僚的故事,我們在吳國風雲裡講了。
公子光奪了吳國國君之位,這便是吳王闔閭。
吳王闔閭剛繼位,聽說四叔公子季劄回來了,非常緊張。他很擔心季劄是來興師問罪並奪取他的君位的,於是作了嚴密的防範。
誰知,季劄根本無意於君位,他隻是依禮來替先君吳王僚送葬的。
這令季劄的名聲更加響了,遠在魯國的孔子得知此事後,當然深深感佩。
季劄雖無意君位,但對自己的祖國仍舊深深熱愛著。
吳王闔閭對自己這位王叔非常敬重,國政要事,均與季劄商議。
這一次,吳國新君剛立,依禮得派出使臣赴列國聘問。季劄就帶了自己的長子赴中原列國聘問。
誰知,剛完成了赴齊國聘問後,長子卻因病不治而亡。
季劄強忍著悲傷,在齊國贏邑、博邑之間的山林選了一塊墓地,將其子安葬於此。
孔子為何要去觀季劄主持其子葬禮?
孔子雖然在內心把季劄當成自己的老師,但兩人卻從未相見,亦未行拜師之禮,這隻是孔子自己的一廂情願。
故孔子隻是去觀禮,而非送葬。
在孔子眼裡,葬禮是非常隆重的,也是當時孔子推行的儒家文化的基本禮儀。
按當時的禮製,葬禮程序複雜,但季劄是全世界公認精通周禮的賢人,如何在異國他鄉主持自己兒子的葬禮,這對孔子來講也是一個全新的領域。
孔子是一個活到老學到老的人,他認為自己必須掌握特殊情況下的葬禮知識。
在齊國,那個地處贏邑、博邑之間的一個小山坡上,孔子見識了季劄兒子的墓。
墓穴並不深,用當時的話講是未達九泉。
九泉即酆泉、衙泉、黃泉、寒泉、陰泉、幽泉、下泉、苦泉、溟泉等共九種不同稱呼的泉水,但這些都是意識形態領域的稱呼而已,自地麵向下挖,估計大羅神仙真的存在,也分不清這九泉。
九泉在當時意指距地麵很深的位置,能見到地下水。
孔子關心的是,季劄給兒子挖的墓穴深度如何。
現在知道了,很淺,僅挖到連地下水都未滲透出來的位置。
墓穴很小,剛夠放下一具屍體。
然後就是季劄僅用了很平常的衣服將其兒子的屍體包裹起來,直接安放在墓穴中。
沒有棺材?
是的,季劄兒子暴斃,他不可能預先準備好棺材。
屍身入墓後,就直接用土掩埋起來。
接下來是封土,孔子觀察很仔細,封土並不高,在地麵形成一個大約半人高的墳丘。
最後,季劄挽起自己左臂衣袖,用當時的話講是“袒左”,自右逆時針繞墳墓而走,一連號哭三遍道
“骨肉回歸大地,此乃命數,但魂魄沒有到不了的地方,沒有到不了的地方”
完了?
是的,整個葬禮就這樣完了。
非常簡樸的一個葬禮,這與孔子原先所精通的那一套複雜煩瑣的葬禮儀式完全不同!
看著季劄轉身朝吳國而去,孔子呆了半晌,若非仲由提醒他說人都走了,孔子還在那裡若有所思。
在回魯國的路上,仲由問孔子“夫子,延陵季子這樣安葬自己的兒子,是不是太草率了?”
孔子搖了搖頭,正色道“延陵季子的禮樂知識高深莫測,吳太伯建立了吳國,帶去的是最正宗的周禮,故在吳國得以傳承。
如今列國所依的葬禮儀式,是經過後來重新修訂的。所以,延陵季子安葬其子,用現行的禮儀看來很簡單,但簡樸而不失隆重,悲泣又有祈求,實則是最符合周禮的。”
孔子是一個很會反思的人,他想起了晏嬰曾經批評過儒學之重形式而輕實際,以自己堅持的喪禮文化為例,指責自己的禮教過於形式主義,造成極大的浪費。
如今看來,不無道理!
“延陵季子之於禮,其合矣。”孔子喃喃自語道。
真正的禮,如果不切實際,又怎麼能夠得到推行呢?
孔子歎了口氣,他覺得自己的學問還遠遠不夠。
連最基本的喪禮文化都沒能完全掌握,自己卻還要想著從政當官,看來自己錯了。
那就繼續研究學問吧。
從此,孔子就安心於自己的教育事業,他繼續招收弟子,影響力越來越大。
喜歡春秋魯國風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春秋魯國風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