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約定,第二天下午3點,高傳龍、林婉兒、杜雨和雷小燕齊聚a棟305雜物間。
杜雨彙報道:“龍哥啊!那個同學群好像很多人不看網文。”
高傳龍和林婉兒不由互相看了一下,心領神會。
高傳龍微笑道:“正常!”
杜雨繼續道:“不過,我今天上午發動公司同事給《刀仙傳說》提名,有20多個同事幫忙了。”
林婉兒刮目相看道:“小杜,你在公司很有號召力啊!”
杜雨澄清道:“唉!龍嫂!實話實說,主要是小傑也出麵幫忙了。”
高傳龍悠悠道:“小杜謙虛了。”
“好吧!”杜雨追問道:“龍哥!現在《刀仙傳說》提名第幾名了?”
林婉兒和雷小燕趕緊也認真傾聽。
高傳龍微笑道:“大概下午2點左右,我看了一眼,《刀仙傳說》提名已經第90名了!”
“太好了!”杜雨由衷道。
林婉兒和雷小燕也喜笑顏開。
接下來,高傳龍開始“寫作講座”,講述了四大名著的由來。
眾人聞言,紛紛表示大開眼界。
然後,高傳龍又分享了“偉大小說的結構”:
偉大小說的結構是半透明的上層結構,加底層無解的雙殼膜結構,簡稱雙層結構。
這結構如同生物細胞的雙層膜。
外層是半透明的上層建築,允許光線與故事穿透;內層是充滿張力的無解之殼,將文學性的永恒困境封存其中。
這種矛盾統一的結構,既保證了作品的傳播力,又賦予其超越時代的哲學重量。
當我們拆解魯迅《故鄉》中閏土與“我”的隔閡,或是重讀卡夫卡《城堡》裡k先生永無止境的奔波,便有了發現。
真正偉大的小說從不給讀者標準答案,而是用精妙的敘事結構將人類永恒的困境封裝成璀璨的琥珀。
一、半透明上層結構:小說作為“可傳遞的火焰”。
小說區彆於哲學論文的核心特質,在於其必須通過具體可感的敘事完成思想傳遞。
正如卡爾維諾在《新千年文學備忘錄》中所言:“文學是讓概念獲得血肉的藝術。”
這種“血肉”便是半透明的上層結構——它由清晰的人物弧光、連貫的情節推進和可共鳴的情感體驗構成,如同晨霧中若隱若現的燈塔,為讀者提供理解的錨點。
魯迅《故鄉》的開篇堪稱半透明結構的典範。
寒冬歸鄉的遊子、記憶中金黃的圓月、海邊沙地上持叉的少年,這些意象構建起極具畫麵感的場景。
當成年閏土帶著“厚障壁”般的拘謹登場,當那聲遲疑的“老爺”刺破童年濾鏡,讀者能瞬間感知到某種尖銳的刺痛。
這種刺痛並非來自抽象的社會批判,而是通過具體的人物對比完成的——少年玩伴的純真友誼與成年後的階級鴻溝,在半透明的敘事中形成強烈的情感衝擊波。
同樣,卡夫卡《變形記》用荒誕的設定包裹著清晰的敘事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