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足夠的錢,大眾拿頭去趕超特斯拉不成?
這不,徐紹基請示沉浩,詢問如何答複大眾那邊拋來的誘餌。
賓利,蘭博基尼,布加迪,任由他們挑選。
其中,蘭博基尼最貴,想要讓大眾鬆口,少說也要120億美金。
對蘭博基尼感興趣的財團,可不少。
有一家總部位於瑞士的昆騰集團,對蘭博基尼虎視眈眈,創始人更是和敗給大眾集團的保時捷家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從第一次報價92億美金,到現在已經給到115億美金,可見對方收購蘭博基尼的渴望有多強烈。
大眾把蘭博基尼拿出來,未嘗沒有希望坐觀二者誰出價更高的想法。
對賓利,沉浩興趣不大,一個快被大眾玩壞的品牌。
可蘭博基尼……
說真的,對沉浩誘惑不小。
要是把蘭博基尼搞到手,以後在豪車領域,蒹葭的陣容也更豐富。
跑車的轉型,續航是很大問題,但沉浩手裡有大秦能源的固態電池技術。
給蘭博基尼搭載一塊2000公裡的長續航版本電池,絕對能滿足所有用戶的需求。
大秦能源的技術一直在進步,最近在保證續航的基礎上,降低電池組的重量方麵,進步斐然。
可以說,蒹葭收購蘭博基尼,是完全可行的。
以蒹葭的體量,很容易一口氣噎死。
沉浩也不想讓大眾獲得蒹葭的股份,更希望以全現金的交易,完成這筆收購。
錢,沉浩不缺。
不管是係統的500億美金投資額度,亦或是源源不斷給自己賺取巨額財富的頂峰和曆峰集團。
都為沉浩收購蘭博基尼,充足的底氣。
……
很快,外界傳出一則驚人消息。
最近風頭無兩的蒹葭,已經正式對大眾集團報價收購蘭博基尼,並且給出130億美金的收購價格。
比起此前的昆騰集團,收購價格抬高了不少。
消息傳出,更是引起極大的轟動。
國內很多車企都錯愕不已,這特麼就離譜。
在他們還為忽悠投資人那三瓜兩棗頭疼的時候,人家蒹葭不僅順利完成融資,轉手還想蛇吞象收購蘭博基尼。
羨慕兩個字,他們已經說膩了。
大眾集團的態度比較曖昧,130億美金的價格,讓他們也有些眼饞。
而且,董事會內部出售蘭博基尼的看法,漸漸占據上風。
有了這130億美金,想必大眾集團的電動化轉型會更加順利。
對於大眾集團來說,蘭博基尼並不是多不可或缺的品牌。
畢竟,保時捷也隸屬他們旗下。
要不是蘭博基尼違背諾言,擁抱suv市場,可能已經被大眾早早甩賣掉了。
蘭博基尼的自救,還是非常正確的,拯救了自己,也重新獲得大眾的支持。
此前對蘭博基尼眼饞不已的昆騰集團,自然不會坐看心儀的目標被其他車企搶走。
昆騰集團再次報價,135億美金!
蒹葭集團毫不示弱,140億美金!
兩家似乎打出真火,收購價格也一路上漲到150億美金。
大眾笑的合不攏嘴,沒有蒹葭抬一手,他們或許真會便宜賣掉蘭博基尼。
到了150億美金,昆騰那邊的ceo雷亞·施塔克,雖然不甘,但也隻能宣布昆騰集團退出蘭博基尼的收購。
擁有沉浩這位超級富豪作為靠山,蒹葭的報價一次比一次凶猛。
而且,150億美金的價格,還要麵對嚴苛的歐盟排放監管。
即使昆騰那邊,也開始打退堂鼓。
而昆騰宣布放棄收購,隻剩下唯一的收購方蒹葭集團。
雖然昆騰集團許諾的什麼共享電車知識產權聽著很誘人,但大眾可不覺得對方的技術能有什麼吸引力。
大眾倒是想讓蒹葭共享固態電池技術,但也就是提了一嘴,就被徐紹基果斷拒絕。
固態電池技術,很長時間內,都隻會搭在在蒹葭係列車型上麵。
一些續航偏低的電池,會被給其他車企。
這次收購,蒹葭一分錢沒出,完全是靠沉浩墊資完成收購。
按照紙麵合同,蒹葭將會按照年化4的利率,在五年借款到期之際,一次性支付本金+利息,共計180億美金。
如果一切順利,甚至用不了五年,蒹葭就能成為特斯拉那種級彆的超級巨頭。
新聞發布會上,徐紹基和大眾集團董事長赫伯特·迪斯,笑容滿麵的握手慶祝這筆交易順利完成。
現場到了不少國內記者,把這一幕抓拍下來。
這可是國內汽車領域收購價格最高,品牌價值最高的一筆並購!
從此,蘭博基尼將成為蒹葭集團獨立的子品牌,為蒹葭今後在新能源領域的高端豪華車市場攻城略地。
隨著收購完成,蒹葭也第一時間舉行發布會,承諾將為蘭博基尼一塊續航達到2000公裡的超級固態電池,重量隻有主流固態電池的一半。
乖乖,續航2000公裡,這在電車領域,簡直就是聳人聽聞。
不過,有很多蒹葭車主都曬過愛車的行駛記錄。
蒹葭的續航能力,確實相當給力。
眾所周知,跑車最怕的就是續航問題,還有電池過沉,會導致後期加速乏力,極速方麵,更是被燃油車吊打。
這些技術,沉浩都有辦法逐一解決。
遇事不急,氪金解決。
輕量化車身技術,電池散熱技術,多檔變速箱技術……
係統能很多當下電車最讓人頭疼的棘手問題,單項技術的解鎖價格是10億美金。
壕無人性的沉老板,二話不說全部解鎖,花了足足50億美金。
擁有多檔變速箱,中後段加速和燃油車一樣能夠換擋,電機輸出功率始終保持最高。
輕量化的車身,轉彎更加靈敏,加速、刹車、操控更加絲滑。
散熱超強,沒有動力和刹車衰減,提升安全性的同時,讓使用者在賽道上可以儘情和燃油車拚個痛快。
解鎖的技術,不隻能給蘭博基尼使用。
旗下的高端車型,同樣能植入這些技術,給消費者更好的使用體驗。
彆的車企,可能十年內都無法攻克這些技術難關,包括特斯拉,都對這些問題無可奈何。
眼下的蒹葭,已經擁有掀翻特斯拉的實力。
欠缺的,無非隻是時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