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郡,自劉瑁與曹操二分揚州後,劉瑁就將吳郡錢唐以南劃歸會稽郡之中,又命步騭擔任揚州刺史,將丹陽郡漢軍所統部分更名為臨城郡,由應璩擔任郡守。
新都郡交給了已經投降於漢軍的陸遜,鄱陽郡交給了吳郡之中的二流世家,吳郡沈氏的沈儀。
要知道,這吳郡沈氏雖然在此時名聲不顯,可是在曆史上,從東漢到南朝五百年間,吳興沈氏子孫蕃衍,人才輩出。
據宋左文質《吳興統記》引《沈氏先賢傳》稱:沈氏“子孫見史者一百五十八人,三十八人有正傳,一百二十人附焉。”
不過此時劉瑁啟用沈儀的原因卻很簡單,因為沈儀拒絕出仕江東,同時沈友被孫權所滅,對於漢帝劉瑁,沈家卻給與了充足的配合與尊重。
因此劉瑁很願意提拔一下沈家,來製衡一下如今在江東日益壯大的顧家和陸家。
至於會稽郡的郡守,則依舊由賀齊擔任,但劉瑁卻將會稽郡一分為三,其中會稽郡北部依舊隸屬揚州,由賀齊擔任郡守。
但會稽郡南部卻分出了建安郡和臨海郡,分彆由降將丁奉與全琮擔任郡守,以此來暫且穩定住孫氏被滅後揚州的穩定。
在劉瑁決意伐魏後,他便命令由屢次出征江南的荀攸擔任總指揮,率諸葛亮、甘寧、太史慈、黃忠、顧雍出兵揚州,準備趁勢攻取吳郡和丹陽郡,同時命令江州協助漢軍主力伐魏。
在經曆了一個多月後的江上生活後,荀攸一行終於抵達了揚州的州治,武昌,並在這裡召開了第一次軍事會議。
“諸位,我們與魏國的真正大戰,已經開始,經過了兩年的準備,如今趁逆賊曹操新喪,新君登基,陛下兵分四路,同時向豫州、雒陽、冀州、揚州發起進攻,意欲一舉滅魏!”
說到這裡,荀攸停頓了一下,掃視眾將,此次來到武昌的,除去甘寧、太史慈等將外,還有揚州刺史步騭、江州刺史孫朗以及賀齊、丁奉、全琮、陸遜、沈儀等如今分據各郡的郡守、將軍們。
此時他們的臉上不見一絲倦怠之色,有的隻是熊熊戰意,因為眾人都知道,如果不出意外,此戰便是大漢與魏國的最後一戰,此戰便是他們撈取戰功的最後機會!
試問天下將軍,誰有不想當一個與國同休的國公爺,做一做那傳說中的上柱國呢?
“此戰,我們的目標很簡單,那便是拿下吳郡和丹陽全郡,尋機過江北上!殺入徐州腹地!諸位,都說說自己的想法吧?”
賀齊率先起身,神情恭敬地說道:“末將雖降漢,然則亦不願江東百姓再受戰火荼毒。吳郡之地,水路縱橫,城池多依水而建,若能先斷其水路,則吳郡可破也。”
丁奉亦起身附和道:“賀將軍所言甚是。吳郡水網密布,若能以水軍封鎖各處要道,斷絕魏軍糧道,則吳郡守軍不攻自破。”
“諸位將軍所言皆有道理,然則遜以為,吳郡之戰,不可輕敵。魏軍雖水軍不強,然則陸戰之力,亦不可小覷。且吳郡世家大族眾多,盤根錯節,若不能安撫民心,恐生變故。”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遜以為,可先遣使者入吳郡,曉以大義,陳明利害,爭取吳郡剩餘大族的支持。若能裡應外合,則吳郡可不戰而降。”
一直沉默不語的沈儀也起身,他略顯拘謹地說道:“陸將軍所言甚是。吳郡沈氏,雖為吳郡二流世家,然則在吳郡亦有幾分薄麵。儀願為前驅,前往吳郡,以為內應。”
荀攸欣慰地笑了笑,江東降將之中,亦有可用之才!
他的手指在沙盤上輕輕劃過,點在吳郡之上,繼續說道:“江東之戰,首重水軍。甘將軍,定海府水軍乃天下精銳,不知將軍有何破敵之策?”
甘寧聞言,虎目之中精光一閃,他起身,雄壯的身軀猶如一座鐵塔,傲然道:“公達先生!江東之戰,水軍為先!
魏軍水師雖有操練,然則與我定海府水軍相比,猶如螢火與皓月爭輝!
吳郡情形姑且不論,隻說丹陽,可水陸兵進,寧可領府中水軍沿江北上,一旦拿下濡須口,便徹底斷了曹魏援軍來援的可能!
至於陸軍,則可在我水軍的掩護下,沿途收複丹陽各縣,我甘寧在這裡表態,隻要我甘寧在大江一天,臨城郡就是我漢軍的天下!”
他的語氣中充滿了狂傲與自信,仿佛丹陽郡已是囊中之物,唾手可得。這正是甘寧一貫的風格,狂放不羈,卻又擁有與其狂傲相匹配的實力。
荀攸點了點頭,隨即看向太史慈,太史慈此時卻望著沙盤,皺著眉頭。
“吳郡雖然水路眾多,但是從錢塘以南前往震澤的水路卻幾乎沒有,若想進入震澤,一可經海路繞道婁江或鬆江,一路便是過濡須口後,沿中江進入震澤……”
太史慈想了許久後,緩緩抬起頭來道:“末將思忖良久,還是隻能與甘將軍合並一處,先取了濡須口後再分兵前往震澤,攻破無錫,斷掉吳縣的補給,將吳縣徹底封死在城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荀攸點了點頭,又看向諸葛亮和顧雍,諸葛亮點了點頭,拱手施禮。
“正如兩位將軍所說,丹陽郡可兵分兩路,一路走陸路,一路沿大江北上,有興霸將軍和子義將軍在,要攻下濡須口,並不難!一旦拿下濡須口,子義將軍便可直入震澤了。
除此之外,亮建議,可再分一路,走海路直逼京口,沿途也可支援吳縣的戰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