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五年,六月初。
距離五月份的科考已經過去了大半個月的時間,長安的夏日就這樣悄悄到來,陽光透過甘露殿窗欞的琉璃瓦,灑下一片斑駁的光影……
此時的劉瑁端坐於禦案之後,麵前整齊地擺放著一摞摞批閱完畢的試卷,而最上方,則是一卷用明黃色錦緞精心包裹的卷軸,本屆科舉的最終登科名錄。
負責此次科舉主考的中書左丞毛玠、右丞田豐以及兼管吏部的華歆皆侍立在側,神情肅穆,眼神中卻也難掩一絲期待。
這場五年一科的盛事,不僅關乎無數士子的命運,更牽動著大漢未來的根基。
劉瑁緩緩伸出手,將卷軸拿起,一行行用工整小楷書寫的名字映入眼簾……
此次共取士四十人,與首次科舉相比,人數僅僅增加了十人,但劉瑁知道,這四十人的分量,卻遠勝上次。
隨著大漢疆域的擴展,納入治下的郡縣增多,加之允許魏地士子應考,此次科舉的競爭遠勝從前,這四十人的分量,自然也更重。
隨著劉瑁的目光在榜單上緩緩移動,他的眉頭時而舒展,時而微蹙,指尖偶爾在幾個熟悉或引人注目的名字上輕輕敲擊著,陷入了沉思……
“孝先、元皓,還有子魚,你們都過來看看。”
劉瑁並未立刻做出評價,而是將展開的榜單朝侍立在側的毛玠、田豐和華歆遞去。
毛玠率先上前一步,目光在榜單上迅速掃過,片刻之後,他那素來嚴肅的臉上難得地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
“陛下,此次取士,寒門子弟數目較之上次,有顯著增長啊!四十人中,竟有十八人出身寒門,尤其……尤其這進士科狀元,竟又是來自荊南零陵的寒門,蔣琬蔣公琰!”
華歆也湊近細看,捋著胡須緩緩點頭:“不錯。蔣琬此子,臣亦有所耳聞,聽聞與周不疑乃是同鄉。其郡試策論便已顯露不凡,不想此次省試竟能力壓群英,拔得頭籌。
這無疑是在向天下昭示,陛下開科取士,唯才是舉,不拘一格,寒門亦有登龍之望!”
劉瑁微微頷首,臉上緩緩浮現了一絲笑容。
上次科舉,三十人中寒門僅占七席,且大多在進士科之外。
而此次雖世家子弟仍占二十二席,但在競爭更為激烈的背景下,寒門不僅未減,反而數量增加,尤其是又奪下了分量最重的進士科狀元!
這無疑是一個強烈的信號,科舉這把剛剛出鞘的刀,雖還不夠鋒利,卻已在世家門閥那看似鐵板一塊的壟斷上,刻下了一道深深的印痕……
“這次的進士頭名,竟不是文偉,而是蔣琬麼……”
劉瑁的目光再次落回狀元蔣琬的名字上,他想起了上屆狀元,那個驚才絕豔的荊州神童周不疑,同樣來自零陵。
而如今蔣琬再奪魁首,莫非零陵真是人傑地靈之地?
更何況,蔣琬這個名字,在他來自後世的記憶中,分量可是不輕啊……
要知道諸葛亮之後,支撐蜀漢的棟梁之正是蔣琬、費禕、董允三人,而如今,這三人竟都已在自己麾下!
此次進士科榜眼不是彆人,就是西川四相之一的費禕。
這費禕乃江夏費氏族人,算是皇親國戚,又出身國子監,還是長安縣試頭名,原本狀元之位理應是其囊中之物,不想卻惜敗於蔣琬。
劉瑁暗忖,看來這蔣琬的策論確有驚人之處,能讓考官們將其置於費禕之上……
至於探花荀閎,乃荀諶之子,荀彧之侄。
此次潁川荀氏再次有人名列三甲,無疑展現了頂級世家的深厚底蘊,也印證了劉瑁在科舉中並未刻意打壓世家。
畢竟,科舉的目的在於建立一個更公平、更有效的人才選拔機製,打破世家對於朝堂的壟斷,而非將世家全盤否定。
這些世家中的優秀人才,同樣是大漢複興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接著,劉瑁的目光緩緩向下看去。
明算科的三甲被稱作疇元、策眼、璿花,當看到疇元桓範的籍貫,豫州沛國時,劉瑁的眼神驟然一亮。
這無疑是冒著巨大風險,從曹魏治下輾轉投奔而來的士子!
而此次桓範的成功登第,其意義遠不止於為大漢再添一名算學人才。
桓範的成功證明了大漢的科舉製度,不僅對內有吸引力,對外,尤其對那些在九品中正製下感到前途渺茫的魏地士子,同樣具有強大的感召力!
這無疑會鼓勵更多身在魏境的才俊冒險來投!想到這裡,劉瑁心中暗喜。
看來,當初特設考場允許魏地士子應試的決策,是走對了!
隻是劉瑁並不知道,此人便是南北朝時期的權臣桓溫的先祖,即將在未來擔任著重要角色……
策眼徐延,乃是尚書令徐庶之子。
徐庶雖出身寒門,但如今位高權重,其子徐延能中策眼,亦在情理之中。
璿花龐林,則為軍師中郎將龐統的弟弟,荊州龐家也算名士輩出,在科學院和儒學院中皆有子弟,龐林有此成就,理所當然。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明法科三甲名喚憲元、鑒眼、棘花。
其中憲元不是彆人,正是他頗為器重的陳留高氏,高乾的弟弟,法令達人高柔之子高俊。
須知高柔精通律法,而高俊子承父業,奪得憲元實至名歸。
鑒眼法邈,乃法正之子。最後的棘花張毣,則是如今的朱提郡太守張裔之子。而這幾人的入選,既是對他們自身才學的肯定,也是對他們父輩功勳的一種延續和回報。
明史科三甲被稱作麟元、青眼、墨花,此三甲之名分彆落入了顧邵、龐山民、薛綜之手。
其中顧邵乃江東降臣顧雍之子,吳郡四姓之一;龐山民是名士龐德公之子,荊州龐氏之後;薛綜則是原在交州,後主動前來長安投效的交州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