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十年,春。
距離上一次的科舉大典,已是整整五年。
五年間,大漢的赤色龍旗席卷中原,徐、青、兗、冀四州儘歸版圖。
今年,又到了科舉之時,而與此前不同的是,早在去歲,為了徹底消化這片廣袤的土地,也為了向天下昭示大漢求賢若渴的決心。
劉瑁將就此次取士範圍,除去克複的四州外,甚至包括了名義上臣服的幽平二州!
消息一出,天下震動。尤其是新附的幾州,無數在曹氏九品中正製下看不到出頭之日的士子,聞訊後欣喜若狂。
去歲,劉瑁在克複的幾州加辦了郡試,而幽平兩州士子則需在長安加試一輪,選出五人與其他士子一同參加這第三次科舉。
相比較於第一次的科舉,如今已經過了十五年的時間,科舉之製已深入人心,許多寒門都在期待著這遠比九品中正更加公平科舉大製……
如今官道之上,車馬粼粼,人流不絕。有衣著光鮮、仆從環繞的世家子弟,一路遊山玩水,談笑風生,仿佛此行不過是探囊取物。
但同樣有無數麵帶風霜、腳踩草鞋的寒門學子,他們曉行夜宿,與商旅為伴,懷中緊緊揣著被汗水浸透的推薦文書,那眼神中的堅毅與渴望,足以灼傷人心……
一時間,從東海之濱到關中平原的官道上,車馬粼粼,人流不絕,其規模與聲勢,遠超前兩次科舉。
長安城內,頒政坊的官驛早已人滿為患,就連尋常的客舍酒肆,都住滿了操著吳儂軟語、中原官話乃至蜀中口音的各地舉子。
他們或三五成群,在酒樓之上高談闊論,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或獨自一人,在昏暗的陋室中挑燈夜讀,伴著窗外淅瀝的春雨,將經義策論在心中反複推演,不敢有絲毫懈怠。
九極宮,甘露殿內。
漢帝劉瑁身著一襲赤色常服,手中捧著一份由中書省呈上的厚厚名錄。這並非最終的金榜,而是此次通過各州郡試,最終彙聚於長安參加省試的舉子名錄。
中書左丞毛玠、右丞田豐、尚書令徐庶、吏部尚書華歆等人侍立在側,神情各異地望著那份沉甸甸的名錄。
“陛下,此次諸郡擇取舉子,共計一千三百餘人,較之上次,多出近三倍。其中,來自豫、兗、徐、青四州的士子,便占了四成。”
毛玠那張素來嚴肅的臉上,此刻也難掩一絲動容,畢竟這不僅僅是數字的增長,更是人心向背的明證。
不過此次科舉,除了報考人數增加以外,劉瑁更是大幅增加了每一個郡的士子數量,譬如豫州、荊州等地,一個郡就有將近二十人赴京趕考。
劉瑁微微頷首,目光在那些用工整小楷書寫的名字上緩緩掃過,指尖在幾個熟悉的名字上輕輕叩擊,陷入沉思。
“董允……這孩子終於及冠應試了。”
劉瑁的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意。
“朕還記得,上次科考時,他尚在國子監,便揚言要壓過費禕一頭,朕倒是很期待,這小家夥此次能有何等驚豔之作……”
他不經意地笑了笑,目光繼續下移,落在了“荀顗”二字上。
“荀文若的第六子……孝先,元皓,你們看!”
劉瑁的語氣帶著幾分調侃,抬眼望向毛玠與田豐。
“朕可並未因其父輩之事而有所偏見,更無意打壓舊族。這天下,終究是看才能說話的。”
毛階心領神會,立刻躬身。
“陛下胸懷天下,唯才是舉,天下共鑒。況文若身死鄴城,其節可嘉,如今荀氏子弟儘數歸心大漢,荀顗此番應考,既是其才華的展現,更是潁川荀氏在向陛下,表明他們歸附的忠心……”
另一旁的華歆捋著花白的胡須,眼睛盯著另一個名字。
“陛下,老臣倒是對這王肅頗為關注……”
“哦?”
“此子是隨臧霸投降的徐州王朗之子,繼承王景興家學,才名遠播!
王景興昔年在曹魏時位高權重,其子如今來我大漢科舉,此舉的意義,不下於千軍萬馬!若他能高中,則我大漢在江淮士人之中的聲望,將再上層樓!”
劉瑁深以為然。
王肅的投考,其政治意義遠大於其個人才學……
這代表著,就連曹魏曾經最頂級的門閥,也看清了天下大勢,選擇將家族的未來,押注在了自己之上!
“還有這些……”
劉瑁的手指劃過一連串的名字。
鄧芝之子鄧良,張飛次子張紹,李恢之子李遺,一個個功勳之後的名字映入眼簾。這是元從舊臣的延續,是帝國新貴族的根基,他自然樂見其成。
但他的目光卻最終停留在了兩個看上去毫不起眼的名字上。
馬忠,巴郡閬中,寒門士子;
張嶷,巴郡南充,寒門士子。
這兩個名字,在滿頁的世家子弟、功勳之後中,顯得格外質樸,卻也格外醒目。
劉瑁的指尖在這兩個名字上輕輕摩挲,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激賞。
隻有劉瑁知道,這兩個小家夥在曆史上的蜀漢是多麼的耀眼的存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馬忠隨武侯南征,撫平南中,功勳卓著;張嶷開發越巂,平定蠻夷,最終為國儘忠,殺身成仁,但他們卻是蜀漢後期最堅實的砥柱!
劉瑁更清楚,像他們這樣的寒門士子,才是科舉製度真正的根基所在!
他們沒有家學淵源,沒有名師指點,能從千軍萬馬中一路搏殺至此,靠的唯有那份堅韌不拔的意誌與遠超常人的刻苦。
他們,才是大漢未來最鋒利的刀刃!
“此次取士,各部院寺監,尚有多少缺額?”劉瑁轉頭看向華歆,緩聲問道。
華歆躬身答道:“回陛下,隨著四州光複,政務繁雜,百廢待興,經吏部核算,此次各級官吏缺口,共計一百零三人!”
“告訴閱卷的考官們……”
劉瑁將名錄輕輕放下,語氣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
“朕要的,是能為國分憂、為民解難的實乾之才,而非隻會引經據典、空談闊論的腐儒!策論部分,務必從嚴,凡言之無物、不切實際者,一概不取!”
“喏!”
“至於考題……就說說此次伐燕的失誤以及未來的規劃吧……”
“喏!”
數日後,貢院放榜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