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觀音道出一番話來,也讓嫦娥等驚奇不已。卻原來,自悟空保唐僧功成正果後,便辭佛班,回到花果山水簾洞,自做他那逍遙猴王。但如來佛祖法力無邊,早已算定,五百年後,孫悟空必舊性重犯,如不施法壓住野性,便又會鬨出驚天動地之事,而震懾之法,隻有賜大聖一子,使其收斂心性,才可保住修來的功果不毀於一旦,所以,才有如來下法旨,著觀音辦理此事,也才有觀音降臨月宮,傳天機,讓嫦娥助大聖完成心願。
且說嫦娥將前情轉告大聖,悟空已是急得抓耳撓腮,一個勁的催嫦娥轉告玄機。嫦娥見悟空如此猴急,也是禁不住暗裡竊笑,便命宮女取來一個錦盒,從盒中取出一道黃色娟符和一隻玉瓶交與悟空,遂道“天機不可泄露,大聖可記得佛祖曾傳你一道佛旨,連同這娟符一起定可幫汝完成心願。”
悟空急忙接過符帖,謝過嫦娥宮主,又向西方連拜三拜,叩謝佛祖恩典。便急急辭彆嫦娥,駕起祥雲,返回花果山。孫大聖回到水簾洞中,往虎皮椅上一坐,從椅後佛龕中取出佛旨,開啟封帖,打開觀瞧,不禁把個美猴王樂得手舞足蹈起來,也不管已是夜深山靜,便命猴兵馬上招來眾文武到水簾宮中議事。
翌日清晨,曉霞初升,晴空萬裡,但見那:
水簾洞外,花果峰間。雲靄飄繞,晨風送鮮。飛瀑直瀉晶珠濺,堅岩巨石罩雲煙。青鬆翠竹掛晶露,奇花異草各爭顏。飛禽彩鳥歡鳴唱,涓涓溪水繞林環。好一處傲來國度,當真是瓊閣仙山。
此時,一對猴兵手擎各色旗幡,來到水簾洞前。隻見洞前水簾之下,已擺好一張供桌,桌上擺滿各色貢品,那一對猴兵分兩列排於供桌兩側。稍後,文武猴官也陸續來到,軍師老猴手托一把寶劍立於供桌之前,隻見孫大聖身穿黃色王袍,頭戴王冠,手托一隻玉瓶,來到供桌前,將玉瓶恭恭敬敬放在供桌中央,然後,率文武眾猴官向西天連拜三拜,謝佛祖、觀音菩薩賜子之恩,願佛祖保佑得逞心願,隨後又向玉瓶拜了三拜。接著,悟空命猴兵各舉旗幡,按八卦方位,將距水簾洞前十丈遠的一棵千年古桃樹圍定,隨後悟空從軍師老猴手中接過寶劍,口中念動咒語,將寶劍向天一指,但見劍身光華閃爍,接著一道金光射向天際,猛然間,天空霞光萬道,耀眼生輝,一紙符條從天而降,直落在悟空麵前,悟空雙手接住符條,仔細觀瞧,隻見上麵寫有十六字箴言,符曰
“佛法無邊,回頭是岸,功果佳嗣,佛帖緣全。”
悟空看罷,命軍師取來嫦娥所傳黃色符帖及佛祖給悟空的佛旨,雙手相托,緩步走到古桃樹下,將佛旨與黃色符帖放於枝杈之上,返身回到供桌前,雙手擎起玉瓶,猛然一個筋鬥翻上雲端,將玉瓶中玉液灑向古桃樹。刹時,一陣甘露從天而降,沐浴這千年古桃。驟然間,一片光華爆閃,從千年古桃樹上突然生出一個巨大的豔麗仙桃。這仙桃紅中透粉,粉中帶白,玲瓏剔透,鮮豔奪目。
眾猴官,猴兵不禁驚得目瞪口呆,突然,一聲巨響,直震得山搖地動,隻見豔麗仙桃竟然爆裂,隨即金光萬道,霞光耀眼,一個玉麵朱唇的娃娃飛出仙桃。這娃娃生得大眼、高鼻、白麵、朱唇,身裹粉紅桃花衣,腰纏翠綠藤蘿繩,十分惹人喜愛,有詩為證。詩曰
三陽開泰種生靈,古桃胞含日月精。
借樹生嗣娃出世,假他父姓拜悟空。
有分有緣償夙願,無憂無慮是天性。
因果循環萬法通,奇聞逸事驚後翁。
再說孫大聖見這娃娃飛出仙桃,喜得不知如何是好,手足亦已無措,幸得軍師及時提醒,勿忘了佛旨上的玄機,悟空這才慌忙念動咒語,隻見樹上佛旨、符帖突然飛起,直上雲端,眨眼不見蹤影,樹上的仙桃也即消逝。此時,那娃娃已在古桃樹上空飛旋數周,這才飄然落地,直奔大聖麵前,跪倒於地,向大聖叩頭,口中連呼“父王在上,請受孩兒一拜。”
那悟空喜得忙扶起娃娃,急急笑道“孩兒免禮,孩兒免禮。”
眾猴們見狀紛紛上前向大聖致喜,賀大王天賜仙緣,得此佳嗣。”
長話短敘,且說一連數日,花果山上,大擺筵宴,整個猴國歡天喜地,那才是
群猴各顯能,攀樹跳岩峰。采摘仙異果,刨覓藥黃精。桌上杯盤列,菜肴布豐盛。櫻桃梅子豔,石榴雞棗紅。龍眼黃皮柿,頻婆白果杏。胡桃椰子荔,桔蔗柑枇橙。兔頭梨子紅囊瓜,晶珠瑪瑙栗子羹。葡萄美酒斟滿杯,聲吟笑呼劃酒令。
話說這一日,悟空正與眾文武舉杯暢飲,那娃娃一直在大聖身邊陪坐,悟空因得子之喜這幾天已是吃酒吃得渾頭黑地,忘乎所以,如今又見眾文武對娃娃讚不絕口,更是心花怒放,便帶著八分醉意向眾猴言道“眾……卿家,這孩兒……自到咱這……花果猴國……,便得……眾位……寵愛……,隻是這……娃娃……還沒有個……名字……,眾卿家……可否……給他起個……好聽的……名字?”
眾猴官見悟空如此,便七嘴八舌議論開來,起的名字著實不少,可沒一個合大聖的心意,最後還是軍師老猴湊近大聖身前。
言道“大王,依小的之見,這娃娃即從桃樹生,又從仙桃來,不如就叫‘桃木娃’如何?”
大聖聞聽,將手一拍,笑道“好名,好名,我看就叫這個名了。”
從此,這娃娃便有了個響亮的名字桃木娃。光陰飛逝,歲月如梭,眨眼間幾十個春秋已過,且說這桃木娃因由桃樹而生,故而沒甚變化,仍舊是孩童之身,在花果山得大聖傳授,已是神通廣大,本領高強,有詩為證。詩曰
仙骨仙胎木娃生,猴王本領一脈承。
身縱九宵八萬裡,千變百化顯神通。
先天雷霆移山力,定海神針化飛虹。
金睛火眼順風耳,英威一抖鬼怪驚。
且說大聖對木娃倍加喜愛,並常將猴國之事交與他管理,木娃也不負眾望,不但事情做得無可挑剔,且對眾猴官也很尊重,頗得猴眾喜愛,木娃在這花果山上生活得快快樂樂,輕輕鬆鬆,毫無煩惱。
隻說這一日,悟空忽將木娃招致麵前,當著眾文武的麵,向木娃道“孩兒,父王最近很是想念吾的兩個師弟,故父王要出去些時日,花果山就由你來執掌,有甚麼事多與眾文武商量。”
木娃聞言,忙道“父王儘管放心出遊,這裡的事有孩兒在,一定儘心管好猴國之事。”
悟空聽罷,心中大喜,便辭眾猴,攜金箍棒,駕起祥雲,離開花果山,訪友去矣!這才是
猴王自去任逍遙,留下童子重任挑。
天下紛亂多不平,驚出奇才好根苗。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