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曾為了挽救家族產業的頹勢,毅然決然地賣掉了自己親手創立的華光地產。
幸運的是,在銀行的大力支持下,華光得以重組股本。
儘管趙家的持股比例降至49%,但這仍然為他們保留了對華光的重要控製權。
經過一番努力,華光終於在1987年成功恢複在股市的掛牌交易。
然而,接下來的四年卻是一段艱難的曆程,公司在慘淡經營中苦苦掙紮,債務卻依然高達2.5億美元。
麵對如此困境,趙世彭並不認為華光遭受這場劫難是因為決策層看錯了市場。
他解釋道:“1985年的失敗讓我們感到無奈,當時我們已經意識到全球航運業出現了問題。
然而,我們的船隻都已經租賃出去,而且很多客戶都是國營公司。
當這些客戶遇到困難時,他們選擇了清盤了事,即使有國家擔保也拒絕付款。
麵對這種情況,我們又能有什麼辦法呢?”
趙從衍的三子趙世光也補充道:“1986年的時候,由於我們被一些租戶拖欠了2億至3億美元的款項,有些租戶甚至直接關門大吉,這給我們的財務狀況帶來了更大的壓力,我們要追討帳項亦無門。”
趙世曾講到這裡,稍稍停頓了一下,然後目光緩緩地落在了王誌遠身上。
王誌遠心領神會,他知道趙世曾是來尋求資金幫助的。
果然,趙世曾直截了當地說:“阿遠,我說到這兒,你應該也明白我的意思了吧。我現在需要資金的支持,而你的星河控股一直都在進行對外投資。你覺得華光怎麼樣呢?”
王誌遠並沒有立刻回答,他沉默了一會兒,似乎在思考著什麼。
過了片刻,他終於開口說道:“華光海運……”
王誌遠對航運業並不是一無所知,他對這個行業的發展趨勢也有一定的了解。
自90年代初以來,航運業就逐漸走出了低穀,開始呈現出複蘇的跡象。
他想起了董船王家的東方海外,這家公司在1990年10月將佛奈斯維公司出售,年底又出售了一批貨櫃船,使得船隊規模減至29艘。
據1991年5月18日的報道,東方海外在當年的稅後虧損隻有2000萬港元。
王誌遠心裡很清楚,這隻是暫時的困境。
隨著全球經濟的逐步複蘇,航運業的前景必然會越來越好。
可以預見的是,從今年開始,東方海外很有可能會開始盈利。
“那就要看老哥你到底需要多少資金的援助啦,我星河控股這邊呢,是入股呢,還是隻是建立借貸關係,然後給我們一些利息呢?”王誌遠心裡跟明鏡兒似的,他非常清楚,華光海運如今已經逐漸變成一項優質資產了。
儘管這次投資是趙世曾主動找上門來尋求的,但實際上,華光海運目前的掌控權可是在他大哥趙世彭的手中呢。
所以,他們肯定不希望公司的控製權會落入到外人的手中。
“嗬嗬,阿遠啊,我也不跟你兜圈子了,我們現在所需要的呢,其實是一筆貸款,主要是用來償還那些即將到期的債務。
至於抵押嘛,我們可以用公司的股份來作為抵押。”趙世曾終於說出了他們家族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