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道肺臟有病,能使人咳嗽,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說五臟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不隻是肺部”,咳嗽雖病位在肺,但並非孤立之症。肺主氣司呼吸,與外界環境直接相通,是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因此容易受到外界邪氣的侵襲。然而,當五臟六腑功能失調時,同樣會通過各種機製影響到肺的功能,進而引發咳嗽。
黃帝說希望聽您講講各種咳嗽的症狀。
岐伯回答“皮毛與肺相應合”是一個重要的概念。肺屬金,皮毛亦與金相應。在五行相生相克的關係中,金生水,而皮毛在人體中起著保護機體、調節體溫、排泄汗液等作用,這些功能與水的代謝和調節密切相關。因此,皮毛與肺在五行屬性上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從“臟腑經絡學說”的角度來看,肺主皮毛。這裡的“皮毛”不僅僅指皮膚表麵的毛發和汗孔,而是廣義上包括皮膚、汗腺、皮脂腺等在內的一係列組織器官。肺通過其宣發肅降的功能,將衛氣和津液輸布到皮毛,以滋養和保護皮毛;同時,皮毛也能將外界的邪氣(如風、寒、暑、濕、燥、火等)阻擋在體外,或通過出汗等方式將邪氣排出體外,從而保護肺臟不受外邪侵襲。
因此,當皮毛感受了邪氣時,這些邪氣就有可能通過皮毛與肺之間的密切聯係,進一步影響到肺臟的功能。例如,外感風寒邪氣侵襲皮毛,若邪氣較重或人體正氣不足,就可能通過皮毛入裡,影響到肺的宣發肅降功能,導致肺氣失宣,進而引發咳嗽、氣喘等肺部症狀。
同時飲食與臟腑健康的關係有著豐富的論述。如果喝了冷水和吃了寒冷的食物,胃裡的寒氣會沿著肺脈上升至肺,會引起肺寒,這樣就使內外寒邪互相交合,停留於肺臟,導致肺咳”的情況。
我們要明確的是,中醫所講的“寒氣”並非指物理學上的低溫或冷涼,而是一種具有寒涼、凝滯、收引特性的病邪。當人體攝入過多寒涼之物時,這些寒涼之氣會首先影響脾胃,因為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穀精微,且喜溫惡寒。脾胃受寒後,其運化功能減弱,不僅會導致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症狀,還可能使寒氣進一步循經上傳至肺。
在中醫經絡理論中,肺經與胃經有著密切的聯係,它們之間通過經絡的相互溝通,實現氣血的相互輸布和調節。因此,當胃中寒氣過盛時,確實有可能沿著經絡上行至肺,影響肺的正常生理功能,導致肺氣失宣,進而引發咳嗽等肺係症狀。
在中醫理論中,五臟與自然界中的時令變化有著密切的聯係,這種聯係被稱為“五臟應時”。每個臟腑都有其特定的主時,即在該時段內,該臟腑的功能活動最為旺盛,同時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病。然而,您五臟在他們各自所主的時令受病,而肺在他所主的時令並未受病,那疾病就是由各臟傳給他的。
實際上,由於人體內外環境的複雜性和多變性,任何臟腑在任何時候都有可能受到病邪的侵襲而發病。隻不過在某些特定的時令,由於氣候、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某些臟腑更容易受到病邪的侵襲而已。
接下來,我們來看臟腑傳變理論。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各臟腑之間在生理上相互聯係、相互依存,在病理上則相互影響、相互傳變。當某一臟腑發生病變時,如果不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病邪就有可能通過經絡、氣血等途徑傳變到其他臟腑,形成新的病變。這種傳變可以是順傳(如按照五行相生的順序),也可以是逆傳(如按照五行相克的順序),還可以是越經傳變(即不按照五行生克順序的傳變)。
如果五臟在各自所主的時令受病,而肺臟並未在其所主的時令受病,但隨後卻出現了肺臟的病變,那麼這很可能就是由於其他臟腑的病變通過傳變機製影響到了肺臟。這種傳變可能是直接的(如通過經絡、氣血的直接聯係),也可能是間接的(如通過影響其他臟腑的功能而間接影響肺臟)。
接著我們來談談五臟與時令的對應關係。在中醫理論中,五臟與自然界中的五行、五時(春、夏、長夏、秋、冬)等有著密切的聯係。每個臟腑都有其特定的主時,如春季主肝、夏季主心、長夏主脾、秋季主肺、冬季主腎。在這些時段內,相應的臟腑功能活動最為旺盛,同時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
當人體所處的自然環境發生變化時,如氣溫驟降、寒風侵襲等,如果人體未能及時適應或調整,就可能導致寒邪入侵。寒邪作為一種具有寒涼、凝滯、收引特性的病邪,一旦侵入人體,就會首先影響到與之相對應的臟腑。例如,在秋季或冬季,當外界環境寒冷時,人體的肺臟就更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襲,從而引發咳嗽等肺係症狀。
如果寒邪是輕微的就會發生咳嗽,嚴重的寒氣侵入體內就會引發腹瀉、腹痛等症狀”,這實際上是中醫對寒邪致病特點的一種概括。輕微的寒邪可能僅表現為咳嗽、流涕等表證症狀;而嚴重的寒邪則可能深入體內,影響脾胃等臟腑的功能,導致腹瀉、腹痛等裡症症狀。這是因為寒邪具有凝滯、收引的特性,能夠影響氣血的運行和臟腑的功能活動,從而導致一係列病理變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在中醫理論中,存在五臟與時令相對應,且易受外邪侵襲的觀點。這種對應關係與自然界的變化規律緊密相連,體現了中醫“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
我們來看秋天與肺的關係。秋天,作為收獲的季節,也是自然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的時期。此時,氣候逐漸轉涼,空氣變得乾燥,而肺為嬌臟,喜潤惡燥,故而易受秋燥之邪的侵襲。因此,在秋天,人們往往容易出現咳嗽、咽乾、鼻燥等肺係症狀,這就是所謂的“肺先受寒”,但這裡的“寒”更多地是指乾燥、寒涼之氣對肺的影響,而非嚴格意義上的寒冷。
接著,我們來看春天與肝的關係。春天,萬物複蘇,生機勃勃,是肝氣生發的季節。然而,春季也是風邪易盛的時期,風為百病之長,善行數變,易襲陽位。肝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鬱,若風邪侵襲,則易導致肝氣鬱結或肝陽上亢,出現頭痛、眩暈、目赤等症狀。雖然這裡提到的是“肝先受寒”,但實際上是指風邪對肝的影響,而非直接受寒冷之氣侵襲。
再來看夏天與心的關係。夏天,陽氣最盛,氣候炎熱,人體新陳代謝旺盛,出汗較多。心主血脈,為陽中之陽臟,與夏氣相通應。在夏天,若人體未能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或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中,就可能導致心火亢盛,出現心煩、口渴、失眠等症狀。這裡所說的“心先受寒”,實際上是指高溫環境對心的潛在威脅,以及因失水過多而引發的心陰不足。
長夏時節,對應於中醫的五臟中的脾。長夏,即夏末秋初之際,此時氣候炎熱而潮濕,是濕氣最重的時期。脾主運化水濕,若濕氣過盛,則易困阻脾胃,導致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出現腹脹、腹瀉、食欲不振等症狀。因此,在長夏時節,脾更容易受到濕邪的侵襲,而非直接受寒。
最後,冬天與腎的關係。冬天,氣候寒冷,萬物閉藏,是腎氣封藏的季節。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納氣,與冬氣相通應。在冬天,若人體未能做好保暖工作,或素體陽虛,就可能導致寒邪直中腎經,出現腰膝冷痛、畏寒肢冷、小便清長等症狀。這裡所說的“腎先受寒”,是嚴格意義上的寒冷之氣對腎的直接影響。
所以,五臟與時令的對應關係以及易受外邪侵襲的特點,是中醫理論中的重要內容。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當根據季節變化及時調整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以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同時,在出現相關症狀時,也應及時就醫並遵循中醫的辨證施治原則進行治療。
喜歡黃帝內經智慧解讀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黃帝內經智慧解讀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