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六腑咳嗽的症狀是怎樣?病情又是如何出現的呢?
岐伯說五臟咳嗽日久不愈就會轉移到六腑。在中醫理論中,五臟(心、肝、脾、肺、腎)和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是構成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它們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密切聯係,共同維持著人體的生理平衡。當五臟之一出現病變時,往往會影響到與之相關的六腑或其他臟腑,這種影響可以是通過經絡、氣血、津液等多種途徑實現的。
具體到咳嗽這一症狀,它雖然主要責之於肺臟,但中醫有“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之說,意味著咳嗽的根源可能不僅僅局限於肺臟,還可能與其他臟腑的病變有關。岐伯所言“五臟咳嗽日久不愈就會轉移到六腑”,實際上是在強調咳嗽病情發展的複雜性和多變性。這裡的“轉移”並非指咳嗽的物理位置發生了變化,而是指咳嗽的病因病機可能由單一的肺臟病變擴展到涉及六腑乃至全身的多臟腑病變。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中醫理論中的這種“轉移”觀念,與現代醫學中的疾病傳播或轉移機製有所不同。它更多地是從整體觀念和動態平衡的角度出發,來闡述人體內部各臟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製約關係。
那我們接著岐伯的話說“如果脾咳日久不見好,胃就會生病,胃咳的症狀是咳而嘔吐,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嘔出蛔蟲”這一問題,我們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中醫理論中的“脾咳”它更多地是指由於脾臟功能失調所引起的一係列症狀,其中可能包括咳嗽,但這種咳嗽往往與肺部疾病引起的咳嗽有所不同。
在中醫看來,五臟之間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脾臟作為後天之本,具有運化水穀精微、統攝血液等重要功能。當脾臟功能失調時,不僅會影響到消化係統的正常運作,還可能通過經絡、氣血等途徑影響到其他臟腑,包括肺和胃。
然而,“脾咳日久不見好,胃就會生病”尤其是當咳嗽劇烈時,會刺激到咽喉和胃部,引起嘔吐反射。
肝主疏泄,膽為肝之餘氣所化,二者在生理上相互協調,病理上亦常相互影響。當肝氣鬱結或肝火過旺時,可能會影響到膽的功能,導致膽氣上逆,出現口苦、嘔吐膽汁等症狀。但需要注意的是,中醫理論中的“膽咳”並非特指咳嗽時嘔吐膽汁,而是指由於膽氣上逆所引起的咳嗽或類似咳嗽的症狀。
肺咳日久不見好,大腸就會受病,大腸咳的症狀是咳嗽的時候會大便失禁”,中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裡,二者在生理上相互關聯,病理上亦相互影響。但實際上,長期的肺咳可能會影響到大腸的功能,導致便秘或腹瀉等症狀的出現,但這與大便失禁還是有很大區彆的。
心咳,日久不見好,小腸就會受病,小腸咳的症狀是咳嗽的時候會放屁,咳嗽與放屁往往會同時出現;腎咳日久不見好,膀胱就會受病,膀胱咳的症狀是咳嗽的時候會小便失禁。
“心咳”與“小腸”的關係,中醫理論認為心與小腸相表裡,心火過旺或心血不足都可能影響到小腸的功能。
“腎咳”與“膀胱”的關係,中醫理論認為腎與膀胱相表裡,腎氣不足或腎陽虛衰可能導致膀胱功能失調。但“膀胱咳”不是中醫的正式病名,而“咳嗽的時候會小便失禁”這一症狀,在中醫中可能被視為腎氣不固、膀胱失約的表現。這種情況多見於老年人或體質虛弱者,也可能與泌尿係統疾病有關。
“以上各種咳嗽,如果經久不愈,就會使三焦受病”,這裡的三焦在中醫中是一個較為特殊的概念,它並非一個具體的臟器,而是指人體上中下三個部位的臟腑功能和病理變化的統稱。三焦受病,往往意味著人體的整體氣機不暢,水液代謝失常。因此,當各種咳嗽症狀經久不愈時,確實有可能影響到三焦的功能,導致腹內脹滿、不欲飲食等全身性症狀的出現。
接下來,我們來看“三焦咳的症狀是,咳嗽的時候腹內脹滿,不想飲食”。這一描述與中醫理論中的三焦功能失調相吻合。腹內脹滿可能是由於氣機阻滯、水液停聚所致;不欲飲食則可能與脾胃功能受損有關。在中醫看來,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失調自然會影響到人體的消化吸收和整體健康狀況。
這些咳嗽無論源於哪一臟腑的病變,其寒邪一定是在胃中聚合,而後沿著肺的經脈影響到肺”,這一觀點在中醫理論中雖有一定的道理,但並非絕對。中醫認為,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皆可致病,而寒邪隻是其中之一。不同的咳嗽症狀可能由不同的病因所致,如風熱犯肺、痰濕阻肺、肝火犯肺等。雖然胃與肺之間存在經絡聯係,但並非所有咳嗽的寒邪都必然在胃中聚合後再影響肺。
然後,“使人多吐稠痰並流鼻涕,麵部浮腫咳嗽氣逆”這些症狀,則進一步說明了咳嗽病情的複雜性。稠痰和鼻涕可能是肺熱熾盛、痰熱壅肺的表現;麵部浮腫可能與水液代謝失常、肺氣不宣有關;咳嗽氣逆則可能是肺氣上逆、氣機不暢的結果。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對於這一係列咳嗽症狀及其與臟腑的關聯,我們需要從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角度出發,進行綜合分析和判斷。在實際臨床中,還需要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體質特點、環境因素等多方麵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和治療。
黃帝問咳嗽的治療方法是什麼?
岐伯說在中醫理論中,治療咳嗽確實有著一套精細而深奧的體係,其中“治療五臟的咳嗽要取其腧穴,治療六腑的咳嗽要取其合穴,凡是咳嗽並伴隨浮腫的,要取有關臟腑的經穴並分彆加以治療。
首先,我們來談談五臟咳嗽與腧穴的關係。五臟(心、肝、脾、肺、腎)各有其特定的腧穴,這些腧穴是臟腑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也是針灸、推拿等外治法治療臟腑疾病的重要靶點。比如,肺為“嬌臟”,最易受邪,故肺咳時多選取肺經上的腧穴如魚際、太淵等進行治療,以達到宣肺止咳、祛痰平喘的效果。
接著,六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膽)咳嗽則強調取合穴。合穴,是五輸穴之一,位於肘膝關節附近,是臟腑經氣最為充盛之處。對於六腑咳嗽,如因飲食不節、濕熱內蘊等引起的咳嗽,通過針刺或按揉六腑的合穴,如足三裡(胃經)、上巨虛(大腸經)等,可以疏導腑氣,清熱利濕,從而緩解咳嗽症狀。
為了大家能夠理解的更加透徹,我把五輸穴詳細解釋一下
1井穴
位置位於手足之末端,如少商(肺經井穴,位於拇指橈側指甲角旁01寸)、湧泉(腎經井穴,位於足底前13處,足趾蹠屈時呈凹陷處)。
功效開竅醒神,多用於治療神誌昏迷、心下煩悶等症狀。井穴象征著氣血的源頭,如同水的發源之地。
2滎穴
位置多位於掌指或蹠趾關節之前,如二間(大腸經滎穴,位於第2掌指關節前,橈側凹陷處)、液門(三焦經滎穴,位於第4、5指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功效清熱瀉火,常用於治療各種熱病,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滎穴如同泉水初出,具有清涼解熱之效。
3腧(俞)穴
位置多位於掌指或蹠趾關節之後,如三間(大腸經輸穴,位於第2掌指關節後,橈側凹陷處)、太白(脾經輸穴,位於第1蹠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
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發作性疾病,如反複發作的關節痛、風濕痹痛等。輸穴象征著氣血的輸注與傳遞,是經絡中的重要節點。
4經穴
位置多位於前臂、脛部,如陽溪(大腸經經穴,位於腕背橫紋橈側,手拇指上翹時,在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昆侖(膀胱經經穴,位於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功效多用於治療咳喘、咽喉部的病症,如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等。經穴如同水流變大,暢通無阻,經氣盛行。
5合穴
位置多位於肘膝關節附近,如曲池(大腸經合穴,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足三裡(胃經合穴,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功效多用於治療六腑病症,如腸胃疾病、便秘、腹瀉等。合穴如同江河水流彙入湖海,經氣充盛合於臟腑。
“井、滎、腧、經、合”這五個穴位,不僅代表著氣血在人體經絡中的流動過程,也體現了中醫對疾病治療的精準與深邃。通過針刺或按揉這些穴位,可以調和氣血、疏通經絡、扶正祛邪,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在中醫臨床實踐中,五輸穴的應用非常廣泛且有效。在了解五腧穴的時候,我們可以根據經絡書的圖形去找穴位。
我們接著說咳嗽並伴隨浮腫的情況,這往往提示著體內水液代謝的失衡,可能與肺、脾、腎等臟腑的功能失調有關。此時,治療需更加精細,需根據具體臟腑的病變情況,選取相應的經穴進行治療。比如,若因脾虛不能運化水濕而致咳嗽浮腫,則需選取脾經上的穴位如陰陵泉、三陰交等,以健脾利水,消腫止咳。
總之,中醫在治療咳嗽時,強調整體觀念,辨證施治,通過精準選取穴位,調和臟腑功能,從而達到治療咳嗽、緩解浮腫等臨床症狀的目的。這一過程既體現了中醫的博大精深,也要求醫者具備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床經驗。
喜歡黃帝內經智慧解讀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黃帝內經智慧解讀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