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則美空今日對其弟之表現亦不滿意,那種認真、懂事之態,看上去愈發疏遠。
人皆會變,江川越來越不似從前,有些方麵乃值得欣慰,然隨之而來者乃姐弟間親密度之下降。
美空未似江川那般認真觀察研究對方,然自幼形影不離,僅憑細膩之感受亦察覺諸多問題。
那種感覺甚為微妙,同樣之擁抱與對視,同樣坐於一處喝點東西聊上幾句,弟弟皆讓她覺越來越陌生。
結論似唯有一個,故而母親歸來那日美空曾問“弟弟愈發禮貌客氣,是否有可能知曉了自己乃抱養而來?”
母親一副無所謂之態“眾人皆有權利知曉吧,知曉亦無甚不好。”
美空極為罕見地對母親動怒“既然如此想,為何不早早告知弟弟實情呢?”
“非因他有精神之疾嗎?難道說出實情【敏感內容較多,無法繼續輸出】
,希望能符合您的需求
花了整整一個清晨,林羽將《仙俠傳奇》短篇中浮現的幾個人物繪出了大致輪廓。
這些形象在他腦海中徘徊多日,男主李逸風、女主蘇瑤印象至深,近乎原汁原味地呈現而出,其餘諸如趙靈兒、林蕭等等,依著記憶隻能說是大致相仿,某些細微之處尚需再度雕琢。
他當下僅僅勾勒出基礎的人物形態,給若雪一個直觀感受,待稍後《武林風雲》交稿時,也好順帶探討一番。
畢竟時間緊迫,他僅為李逸風和蘇瑤略微添加了些陰影,使其形象更為立體飽滿,其餘皆為簡單勾勒。
再者,故事框架他已然構思成熟,僅用了半個時辰便將文案寫就。
這個短篇同樣是個預告,林羽起初打算如同《劍影江湖》短篇那般,於一場激戰之中,借由主角的思緒回溯來展現更多情節。
較為極端的設定是將故事置於仙魔大戰之際,通過李逸風追憶與魔尊重樓仇恨的根源,便能將整部作品的脈絡和格局清晰呈現,登場的人物也會更為眾多。
其次是設計一場針對某位魔道巨頭的爭鬥,然後依舊是回憶。
最終林羽摒棄了這些構想,一來不願重複以往用過的架構,二來《仙俠傳奇》篇幅僅有《劍影江湖》的一半左右,結構也相對簡易許多,經不起這般劇透,莫要讓這部作品過早失了魅力、沒了生機。
而且短篇也無需出現過多人物,預告亦不必堆砌無關緊要的內容。
最終他還是覺得最初的思量更為妥當,從家族被滅、女主入魔開始講述,後續能夠無儘延展。
如此一來,這八十頁短篇也就相當於《仙俠傳奇》原作四話的容量,實則內容不多。
也就是從李逸風某日出山遊曆講起,而後家族慘遭屠戮,僅餘女主蘇瑤尚存一絲氣息,卻魔化成為攻擊正道的魔女。
為了尋求拯救蘇瑤的法門,也為了替全族複仇,李逸風攜蘇瑤,踏上了除魔衛道的艱險征程,到此差不多便是四話八十頁的內容。
這與官方的故事梗概相差無幾。
林羽覺得吸引力不足,《仙俠傳奇》是一個因果明晰偏套路化的故事,如此開頭並不太能引人入勝。
其實諸多作品的架構都與此類似,以巨大的變故和衝突為開端,通常是案,而後組建同盟一路降妖除魔,體現俠義、友情、愛情和成長,極為典型的仙俠套路。
另外李逸風身上有著奇異的印記,暗示著身世非凡,滅門絕非偶然,這也是仙俠故事的慣用套路。
正因過於套路,這部漫畫初始連載時成績,讀者反饋持續不佳,險些被腰斬。
但這部漫畫改編為動畫之後大獲成功,所以林羽構思劇情時進行了大幅度的改動,充分借鑒了動畫的長處,揚長避短。
首先在畫功和細節上比原作處理得更為精妙,同時以迅猛的節奏和豐富的內容來吸引讀者。
林羽加快了初期劇情,進展極為迅速,比原作快了許多。
其實原作已經察覺到開頭部分太過尋常,適當加快了節奏,但作者顧慮過多,舍不得一些情節,或許也擔憂劇情交代不清,還是講了不少贅言。
原作八十頁,李逸風才剛剛知曉魔道,而林羽二十頁李逸風家族被滅,到六十頁他已然開始了一年的修仙苦練,結尾時李逸風通過了仙門考驗,已踏上除魔之旅。
他把中間一些可有可無的套路情節都刪減了,直接前期鋪墊和積累,描繪了一個少年成為仙俠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