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大的軍隊浩浩蕩蕩地越過此地,馬蹄奔騰,留下一道道深深的踩踏痕跡。
拓跋綏率領軍隊在平城向柔國發起進攻,柔軍抵擋不住衛軍的淩厲攻勢,退守平城內,打算憑城固守。
一個風平浪靜的夜晚,顧桓率領一批精銳部隊,夜襲柔軍糧道,順勢完成對平城的包圍。
此間,魚閏惜巧施妙計,安排數人偽裝成當地百姓,在平城周邊散布假情報,透露衛軍糧草短缺、後方不穩,且即將撤軍的假消息。
就在柔軍將領聽聞消息,漸漸放鬆警惕之際,拓跋綏親率衛軍主力發起總攻,柔軍被這突如其來的進攻打得措手不及,陣腳大亂。
與此同時,正與涼國交戰的柔軍聽聞平城被圍的消息,被迫回師救援。
拓跋綏與魚閏惜早有預料,安排衛軍在柔軍必經之地雲中設伏,柔軍匆忙趕到雲中時,遭到衛國將領孟蒲統領的衛軍迎頭痛擊,柔軍節節敗退,潰不成軍。
十二月,拓跋綏與孟蒲順利會合,衛軍勢如破竹,大獲全勝,柔王被俘。
隨後衛軍乘勝向涼州進發,涼軍因實力懸殊,無力抗衡,未戰先降,涼國覆滅。
自戰事初起至兩國皆平,曆時十個月,衛軍一戰滅兩國,威震四方。
三月,輕柔的清風悠悠拂麵,裹挾著一絲溫暖與濕潤的氣息。
皇帝拓跋弘收到拓跋綏戰勝的捷報,心中大喜。
然而,這份喜悅還未完全消散,又一份奏報呈到了他的麵前。
奏報中,是前線請求籌備戰事資源的緊急消息,這不禁讓他感到疑惑,為此,他當即召集朝中心腹大臣商討對策。
另一邊,在班師回朝的途中,拓跋綏率領的軍隊途經一城鎮,魚閏惜提議,向城鎮周邊募捐糧食,以備不時之需。
她隱隱有預感,如今雖已戰勝涼、柔兩國,但景國極有可能趁他們班師回朝、士氣稍懈之際前來偷襲。
而她有這樣的擔憂並非毫無根據,隻因她有些了解沈拓,若此時糧草不濟,恐有後顧之憂。
孟蒲聽聞,當即反駁她的提議,認為她過於謹慎,甚至有些杞人憂天。
他認為,他們剛剛取得大勝,士氣正盛,景軍不敢輕易來犯。
再者,向百姓募捐糧食,不僅勞民傷財,還可能引起民眾的不滿,多此一舉,並無必要。
兩人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拓跋綏覺得二人都說的有道理,心中也在權衡利弊。
他覺得魚閏惜的擔憂並非毫無道理,在這風雲變幻的戰場上,任何一點疏忽都可能導致滿盤皆輸。
而孟蒲的想法雖然也有其合理之處,但過於樂觀。
躊躇許久,他心中已然有了決斷。
拓跋綏下令軍隊駐紮在小鎮郊外,向城鎮周邊募捐糧食。
士兵領命而去,城鎮百姓得知後,卻並不積極捐獻糧食。
一連幾日,民眾捐獻糧食的數量寥寥無幾,顧桓覺得這般情況太耽誤行程,更讓景軍有機可乘,便提議就此上路。
魚閏惜則認為征集到的糧食實在不多,建議再等幾日。
孟蒲、何深等人支持顧桓的提議,魚閏惜無奈,向拓跋綏請求,最多再給她三天時間,由她去想辦法。
眾人見狀,便不再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