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士紳一體納糧_開局誅十族朱棣求我當國師薑星火朱棣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一百五十六章 士紳一體納糧(2 / 2)

蹇義和茹瑺一頭。

現在,隨著“士紳一體納糧”的具體措施闡釋,他們已經不再懷疑薑星火能不能提出好的方案。

現在的問題是,還是剛才的那個顧慮,方案很好,怎麼執行下去呢?

“能具體說說青苗法嗎?朕倒頗有些不得其解。”朱棣說道。

蹇義說道“確實該說說,臣等認為,青苗法和如今薑星火提出的‘士紳一體納糧’,在根子上麵臨的問題,是一樣的。”

茹瑺說道“如果陛下了解了青苗法的前後,想必就能理解,為什麼臣等始終懷有疑慮了,這絕對不是無的放矢的。”

隨後,蹇義和茹瑺開始給皇帝補課這段變法曆史。

很多人對於青苗法,第一印象就是‘王安石首次創立此法’。

實際上,王安石的青苗法不是他的首創,青苗法本身也不是什麼創舉,而是對常平糴法的一種調整。

什麼是常平糴法?

豐年以平價收購農民餘糧,防止商人壓價傷農;在災年則平價出售儲備糧,防止商人抬價傷民,防止‘穀賤傷農,穀貴傷民’。

誰創立的?

戰國,李悝。

所以這根本就不是什麼創新發明,至於青苗法,則是北宋陝西轉運使李參所發明的。

李參擔任陝西轉運使時,為了解決士兵糧食問題,他先讓老百姓估計自己明年的糧食產量,然後看一看還能剩餘多少供給軍隊,再讓老百姓向官府貸款買種子,當然這是要收利息的。

《宋史·列傳·卷八十九》部多戍兵,苦食少。參審訂其闕,令民自隱度麥粟之贏,先貸以錢,俟穀熟還之官,號“青苗錢”。經數年,廩有羨糧。

這其實是雙贏,老百姓有時遇到青黃不接的時候,需要錢,但沒有地方借貸,那隻能向高利貸借,年複一年生活隻會越來越貧困。

所以還不如向官府借貸,最起碼官府的貸款利息低一點。

官府也贏了,因為這筆錢放在府庫裡本來沒有增值,現在流動起來,可以增值兩成,這是額外的收入。

王安石變法不像是穿越者王莽一樣憑空想出來的,譬如青苗法,反而是從李參的成功經驗中提取出來的。

為什麼李參在陝西一地可以成功,王安石向全國推廣反而成為很多人飽受詬病的問題呢?

從本質上講,那就是王安石不懂什麼叫貨幣銀行學當然,他也不可能懂。

也就是看本質的話,青苗法是將整個官府府庫的準備金當作一個銀行的借貸資金,再進行收放貸的活動,類似現代社會的小額貸款。

但與小額貸款不同的是,青苗法不存在壞帳,也不需要抵押,更不可能騙貸。

為什麼不存在壞賬?

官府上門催收。

為什麼不需要抵押?

隻要借了這筆錢,你全家的未來都押上了。

為什麼不可能騙貸?

你騙官府的錢,官府就要你的命。

——多麼完美的銀行啊!

但問題就在於,這種畸形的、以大宋的行政力量強行打造出的“偽銀行”,它是違背了金融交易一個最重要的原則的。

嗯,這個原則叫做“自願交易、自甘風險”。

沒聽過不要緊,“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總聽說過吧?

‘鐵血大宋’彆的不行,但培養文官士大夫,確實是沒的說的。

神宗變法時期,那時候的文官士大夫,也不是沒有看出青苗法的弊病的。

雖然按理說,這樣不需要加重農民的負擔,通過金融行為就可以實現兩成的官府財富增值,這怎麼看都是好方法,但當時很多人都反對。

“大害莫如青苗、免役之法,陰困生民,茶鹽之法,流毒數路。”——《續資治通鑒·宋紀·宋紀七十九》

“先帝愛民之意本深,但王安石立法過甚,激以賞罰,故官吏急切,以致害民。”——《續資治通鑒·宋紀·宋紀八十三》

反對青苗法的還有蘇軾,司馬光,富弼,韓韓好男等人。

這些官員的名聲在曆史上除了韓好男,其他很少有惡名,他們往往都是名臣或是能臣,為什麼都反對青苗法?難道隻用一個保守落後的詞語就能解釋嗎?

那問題出在哪裡呢?

王安石認為這是好法,理由是李參實踐之後是成功的,其次,這對老百姓也有很大幫助,因為可以幫他們貸到錢了,整個設想和邏輯沒有任何問題,不管是初心還是構想應該都是有效的。

在蹇義和茹瑺看來,這跟薑星火提的“士紳一體納糧”是一樣的。

想法都是好的,都是為百姓考慮的。

但是好的想法,就能實踐下去嗎?

“士紳一體納糧”跟青苗法,在蹇義和茹瑺這種國家重臣的角度看,有兩個同樣的問題。

完全可以用青苗法,來類比“士紳一體納糧”。

第一個,借貸人是農民

能向官府借錢的不是有錢人,也不是地主富戶,隻能是貧苦的農民。他們有什麼問題呢?

農民懂得金融知識嗎?

肯定不懂。

那他怎麼能在青黃不接的時候進行評估自己的糧食剩餘最終能值那麼多錢?

彆說是農民,就算是經濟學家未必能測得準糧價,因為豐年糧價自然跌,荒年自然漲,糧價會隨著市場劇烈波動。

老百姓覺得今年年成不錯,他們以去年糧價為準去貸,結果今年大家都不錯,糧價跌了。

如果隻交糧食,不換算成錢,那麼豐年和欠年的影響不大。現在都換成錢,就會變成老百姓需要承擔糧價波動造成的損失。

你想想看本來平準糧價的錢現在用來放貸,那糧價的波動是大了還是小了呢?這就好比你生產產品的出口,你要承擔彙率的變動,那彙率的變成急劇好還是平緩好呢?這個道理一說就明。

第二個,執行的官吏。

因為這是王安石推行的,那些想升官的官吏自然就想使本金多升值。本金升值的方式隻有一種方式,那就是擴大放貸的用戶,讓老百姓更多的去借錢。

隻要把錢放出去了,兩成利息就肯定到手,為什麼?

因為沒有一個老百姓敢欠國家的錢不還的,他或許敢欠錢莊的錢不還,但國家的錢他斷然不敢。

這樣就會造成有些人不需要貸款,也被強行貸款。

王安石對青苗法的實施也是有考核的。

知陳留縣,至數月,青苗令下,潛出錢,榜其令於縣門,已,徙之鄉落,各三日無應者。遂撤榜付吏曰民不願矣!——《宋史·列傳·卷二百一十七》

因為沒有來貸款,知縣薑潛隻好辭職走人。

這就是隊友壓力怪。

這些官吏會用強製手段去讓老百姓借貸。

蘇軾對於青苗法曾經寫信給王安石,他的推論是這樣的。

以錢貸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為利也。然出納之際,吏緣為奸,雖有法不能禁,錢入民手,雖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納錢,雖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則恐鞭箠必用,州縣之事不勝煩矣。——《宋史·列傳·卷九十八》

當時王安石聽到之後也是默然,不過最後還是執行了。為什麼還是執行了?當時河北轉運判官王廣廉私行青苗法最後也成功了,王安石就決定繼續推廣。

蘇軾的擔心並不是多餘的,情況很快就急轉直下。

近畿內諸縣,督索青苗錢甚急,往往鞭撻取足,至伐桑為薪以易錢貨,旱災之際,重罹此苦。——《宋史·列傳·卷七十四》

因為欠收,所以官吏就逼老百姓還錢,老百姓還不出,隻能找其他可以換錢的物品來換,否則就要受到刑罰,再一步加速老百姓貧困。

“農民”和“官吏”這兩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這就是北宋神宗時期的名臣們為什麼反對青苗法的原因。

這也是蹇義和茹瑺反對“士紳一體納糧”的原因。

不是政策設計的初衷不好,而是因為兩位尚書很清楚,朝廷的力量下不了鄉,初衷再好的政策,執行起來都肯定會走樣。

到最後,沒準士紳就把責任攤到老百姓身上了。

當蹇義和茹瑺二人說完後,朱棣也沉默了片刻。

這確實是個無解的難題,也是政策執行層麵最大的障礙。

但是朱棣並不算太擔心。

在兩位尚書的注目下,朱棣緩緩開口。

“薑先生總會有辦法的。”

本章完


最新小说: 韓娛之全職丈夫 豪門盛宴之婚約伴我成長 偷聽心聲後,女帝愛我如命 鑒寶:開局覺醒黃金瞳 躺平修仙:道侶修煉我變強 重生九零霸王花 願照九天 瘋批暴君讀我心,寵上鳳位他超愛 東宮奪嬌 快穿惡女:撩得瘋批男主們全淪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