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就是長安!
小小的武曌隻覺心臟在砰砰的急速跳動,她曾經被相士稱讚為“龍晴鳳頸”的美麗容顏上,揚起了明耀的光。
在這一刻,她的內心中充斥著對這座大唐明珠之城的向往,她要留在這裡,既而有一番作為。
……
整個大唐王朝都在一片欣欣向榮之中,從武德後期到貞觀年間,因為戰爭基本上結束,百姓開始恢複生產生孩子,以及朝廷重新丈量土地,清查隱戶,還有擊敗冬突厥和西燕國後,內附的人口,朝廷在冊的人口已經逼近六百八十萬戶大關。
這個數字自然不如漢朝鼎盛時,但在經過了楊廣一番逆天操作後,能夠迅速恢複到這個程度,已經是大唐君臣不懈的努力導致。
三千多萬的基本盤,在貞觀朝清明的政治治理下,讓大唐擁有極其渾厚的基礎,正如李世民所說的,“冬突厥、西燕,其雖強盛,朕遣偏師敗之”。
在大唐王朝周圍的所有敵人中,冬突厥能長驅直入到長安城下,高原上的敵人同樣可以直接進抵長安。
而長安城,是沒有防禦能力的。
這座史無前例的龐大城市,需要二十萬以上的兵力才能夠守得住。
所以長安城牆無用。周圍的關隘就是長安的城牆。
冬突厥和高原上的國家,都能夠直接避開四塞,所以大唐一騰出手來,第一時間就攻滅這兩個國家。
在剩下的三個地區政權中,吐蕃是國師洛蘇特意提起過的,但大唐進攻西燕就已經比較麻煩。
再往裡走,付出的代價太大,李世民認為沒有必要。
作為一個馬上皇帝,他反而對於武功的追求不太大,他最喜歡的是漢文帝,搞文治,讓老百姓生活變好。
所以在西燕國舊地扶持慕容氏,再建立雪域都護府,是目前針對吐蕃唯一所能做的。
至於西突厥,暫時還沒有脫離大唐的壓製,而且西突厥太遠,進攻關中,至少要過兩道關,屬於大唐戰略的後期經略對象。
數來數去,隻有一個國家對中原威脅又大,又靠近中原,而且一直都蠢蠢欲動,那就是遼東國。
對遼東國,將隋朝拖入深淵,拖入亡國的遼東國,大唐君臣上下都抱有深深的戒懼。
遼東國一定要滅,這周圍五大國家中,隻有遼東國是絕對不能存在的,這是大唐君臣的共識。
農耕加遊牧,三百萬以上的人口,而且還源源不斷的從遼東補充胡人增強戰鬥力。
這是——
唯一一個有實力和大唐皇帝競爭諸夏天子的國家。
李世民決不允許它的存在。
大唐君臣無時無刻不想滅亡遼東國,但一直擱置到現在。
因為太難了。
遼東國的內鬥從上一任遼東王被刺殺後就一直到現在,傳統漢人派和諸夏派鬥,胡人派和諸夏派鬥,但這種內鬥還沒有嚴重到不顧及亡國。
如果大唐去進攻遼東,就要麵對全副武裝的到牙齒的遼東國山城。
洛玄夜曾經親自給一眾將領以及李世民講過這種洛氏改造過的山城,聽的李世民背心直冒涼氣,“怪不得隋煬帝三征而不得,縱然朕或者衛國公前往,也彆無他法。”
李世民和李靖,擅長的都是野戰,或者說自然以來的名將,實際上都是擅長打野戰,所以李靖打起冬突厥和西燕來,得心應手,畢竟這兩個國家都無城可守。
但攻城,隨便來一座城高池厚的城池,隻要守將水平不太差,糧草不短缺,守個一年半載,不成問題,就算是韓武穆在世,也沒有辦法。
就連洛蘇對遼東國給出的意見也是等,等遼東國中內鬥到白熱化,或者發生天災,總之軍事手段是最後壓上去,還是要等遼東國自己出問題。
相對於遼東國,洛蘇反而對李世民提起了一個曾經臣服於冬突厥的小部落,那就是薛延陀,實力增長的過於快,這麼下去,很快漠北就又會失控,進而破壞天可汗體係。
但李世民沒有辦法,漠北太遠,安北大都護府的人員又不夠。
在這種時候,洛蘇向李世民提出了一個建議,“天子有沒有想過,派遣一位宗王坐鎮哈拉和林,就像是河間郡王李孝恭坐鎮安息大都護府一樣。”
李世民沉默了,因為漠北和西域的政治地位是完全不一樣的。
簡單來說,李孝恭在西域,李世民並不害怕李孝恭造反。
但如果把李孝恭放在漠北,他睡覺都不安穩,這就是最大的區彆。
(本章完)
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