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三年十月十七。
前兩天綿綿細雨。
今日關中、河東下起了小雪,氣溫驟降。
煉鐵廠鐵匠鋪溫度適宜,感覺不到屋外寒冷。
耗時二十多天,發電機定子線圈繞線完成。
由1650片0.5毫米厚度鋼片組成定子鐵芯,半個月製作完成。
定子線圈繞線方式與最初設想有些改動,三相尾部彙聚一點引出了一根零線。
發電機轉子與定子已經組裝,現在張望等人正在往線圈滴膠。
往線圈槽滴骨膠有兩個好處,防腐絕緣還能填充線槽的縫隙。
轉子高速轉動時可避免線槽銅線移位,有效穩定磁場的運行方向。
陶瓷工匠在組裝發電機外殼蠟模,外殼內部有許多凹槽,與定子鐵芯外側相吻合。
發電機外殼厚度不一,有肋條和螺絲孔,因此隻能采用失蠟法澆鑄。
澆鑄發電機外殼,要比失蠟法澆鑄含有銘文銅鼎更複雜。
當製作第一套外殼後,今後製作同型號發電機外殼便簡單了許多,可采用型砂合模灌澆工藝。
除了發電機外殼和底座,發電機目前總重五百三十斤。
轉軸與蒸汽機動力輸出連接端,是一個直徑三十厘米輪盤,曲柄與輪盤連接驅動轉軸旋轉。
曆時一個多月,發電機的製造總算看到了一些成效。
蘇塵沒有一絲放鬆,如今完成的隻是發電機手工部分。
外殼、定子、轉子安裝完成後,還需驗證發電機發電是否成功,以及確認相應電壓和功率。
屋外下著雪,鐵匠鋪內熱氣升騰。
兩台加熱碳爐全火全開製作鐵芯鋼坯。
“侯爺,線圈灌膠已完成!”
蘇塵輕輕點頭,轉頭看向正在修整蠟模的幾名陶瓷工匠。
失蠟工藝很繁瑣,尤其是在沒有現成機殼參照情況下,隻能根據蘇塵提供的卡片圖案,將發電機外殼分解成若乾部位。
以樹蠟製作成多個蠟模,最後拚裝組合。
發電機金屬外殼肋條和螺絲孔,需手工雕刻,極其費時費力。
發電機外殼蠟模和型殼,已經製作了八天,定子鐵芯捆紮完當日便著手準備。
“好!”蘇塵看了下時間,走到製作外殼的工匠身旁。
“師傅,這個外殼今天來得及澆鑄麼?”
五名匠人停下手中動作看向蘇塵,其中一名工匠拱手說道:“侯爺有所不知,掛漿型殼需自然陰乾十日,否則有開裂風險。”
“算上今日還需三天時間!”
蘇塵隻知道型殼是如何製作,卻不清楚之後的工序。
蠟模浸入瓷土漿,取出後撒上石英砂,陰乾兩小時,重複此步驟八次。
直到蠟模內外形成2至3厘米厚的型殼。
型殼陰乾後,倒置放在爐內烘燒脫蠟。高溫使樹蠟熔化從澆鑄口流出回收,型殼之間的空隙便是發電機的外殼形狀。
蠟模相當於內膽夾層,型殼內壁會將蠟模內外的凹槽和肋條拓印。
脫蠟澆鑄後敲掉型殼,便會呈現外殼最終的形狀。
工匠此時主要在清理螺絲孔,確認好孔徑塞入等徑陶土柱,防止澆鑄時堵塞。
“好的,我知道了!”蘇塵微笑著點點頭,一個多月都熬過來了,不差三五天。
後麵還有更複雜的測試和驗證工序。
從無到有製造一台發電機,確實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