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塵一大早在趕路,長樂公主一群人趕著去學校。
“皇姐,姐夫何時方能回到長安呀~!”
蘇塵出發返京的當天,長孫皇後便派人將消息告知了長樂公主。
眼下過去了六天,小兕子第二次詢問長樂公主,蘇塵何時能回到長安。
“嗯……每日行路六十裡,不遇大雪阻路八百裡何時能歸,你自行計算一下!”
小兕子穿得很厚實,最外麵穿著衛衣,到學校再脫掉衛衣。
天氣寒冷坐在教室聽課學習,身體長時間不活動更冷,學校給每個教室備三個火盆取暖。
“每日六十裡啊……”小兕子望著路旁厚厚的積雪感歎,隨即快速計算著。
“還需一周哦~!今日十一月二十一日周三,下周三!”
“可對?”
長樂公主微笑著點點頭,“大抵如此!”
蘇塵離開長安之前,原本預計年底才能返回長安,長樂公主和蘇塵都沒想到會提前返京。
更加不曾想起李承乾兒子出生一事。
秋闈結束,貞觀希望小學招收了三百多名考生,接受培訓將來成為老師。
武德至貞觀年間科舉錄取率極低,科目以明經、進士科為主,年均錄用及第者不過15人。
考試難度為首因,明經科考核內容為貼經講經,通過率為百分之三十。
進士科以詩賦、時政策論為主,考核內容極難通過率僅為百分之五。
其次在於士族門閥壟斷,科舉放榜後沒有殿試,需要有人舉薦。
僅此一規,使得多少寒門學子入仕無望。
任爾才高八鬥,詩經史籍無一不通,無人舉薦亦如無根浮萍難以躋身朝堂。
百餘年後有位詩人作詩諳諷舉薦製,詩曰: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不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新嫁入夫家的女子三天後要為大姑做羹湯,因不知大姑口味鹹淡,讓小姑先嘗。
姑,女子稱丈夫的母親為大姑,小姑則為丈夫的妹妹或姐姐。
無論羹湯如何美味,全憑小姑定奪。
由此影射朝堂舉薦入仕陋習。
不過,自蘇塵一通瞎搞科舉製度有所改變,讓殿試提前幾百年麵世。
長樂公主一行,五名老師三名學生,來到校門口。
十幾位百姓肩挑竹筐,正在與保安理論。
還有提著糧食的學生家長。
幾乎每周都有百姓往學校送糧食,每次送的不多二十來斤。
好奇之下,長樂公主幾女上前察看,竹筐內非他物都是木炭。
竹筐不大,一擔差不多有三十斤的樣子。
保安見長樂公主到來,剛要上前行禮並解釋,另一名保安帶著校長走出校園。
見此,長樂公主等人默默離開走進校園。
看情形,應該是學生家長欲往學校送木炭,保安做不得主請來校長。
“校長早啊~!”小兕子見到校長歡快招手打招呼,那模樣甚是招人喜愛!
小兕子帶頭,其他人跟著向鄭校長問候見禮。
原本就要主動見禮的鄭校長,拱手作揖回應,“各位老師早,同學們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