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準備痛打落水妖獸_隋末唐初之秦瓊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隋末唐初之秦瓊 > 第52章 準備痛打落水妖獸

第52章 準備痛打落水妖獸(2 / 2)

黑臉漢子見狀,驚慌失措,連忙勒馬回撤。然而未跑多遠,隻聽耳邊"嗖"的一聲,頸部一痛,便無法言語,片刻後口吐鮮血,墜馬而亡。原來,裴元慶的箭矢準確無誤地貫穿了他的後頸。

"啊!"

一眾叛軍被裴元慶疾如閃電的箭術驚得大呼。

"區區小卒,多言!"

裴元慶放下長弓,嘴角上揚,嘲笑著眼前看似人多勢眾,實則各自為戰的六十四路叛軍。

"隋朝叛將,死到臨頭還如此囂張!"

"沒錯,一起上,怕什麼!"

"先占領揚州者,為王!"

"兄弟們,衝啊!"

"入揚州者,稱王!"

叛軍們想起最初的約定,一時間像是被注入了狂熱,紛紛無畏地朝裴元慶和裴家軍發起衝鋒。

"主公,我們是否也該行動了?"

此時,李子通的陣營中,親信部將見其他叛軍爭先恐後地攻城,生怕落後,忙向李子通提醒。

"不必著急,讓彆人先上,我們靜觀其變。"

李子通獰笑,他的打算與杜伏威不謀而合,等著他人充當炮灰,自己坐收漁翁之利。

"兄弟們,讓我們給這些叛賊一點顏色看看!"

裴元慶看著前方密密麻麻的敵人,臉上露出一絲欣喜。

這群爭先恐後的敵人,簡直是主動送上門來的獵物!

裴元慶輕輕拂動衣袖,瞬時,裴家軍中的神箭手如靈鶴展翅,向前挺進。

這幫神箭手,皆是裴元慶從千軍萬馬中挑選而出的精英,他們曾赴大秦神兵與蒙家鐵騎中修習,曆練歸來,成為裴家軍的砥柱中流。

雖不及楊毅麾下那般威猛的大秦神兵與蒙家鐵騎,但這群神箭手對付城下烏合之眾,顯然綽綽有餘。

“放箭!”

麵對黑雲壓境般的敵軍,裴元慶鎮定自若,一聲令下,猶如雷霆。

“射!”

裴家軍神箭手應聲而動,瞄準敵陣,弓弦一鬆,箭雨傾盆而下,伴隨著震天撼地的齊吼。

第199章準備痛打落水妖獸

剛剛還囂張狂攻的叛軍,在神箭手的箭雨洗禮下,紛紛倒下,如同被割的稻草。

狂潮般的叛軍士兵,在箭矢的洗禮下,瞬間倒地。前麵的士兵中箭倒下,後麵的士兵刹不住腳,蜂擁而上,轉眼間成為了神箭手的目標,最後難逃一箭穿心的命運。

“娘啊!”

“小心箭矢!”

“彆再往前了,快撤退!”

“各部兵馬,速設防禦!”

裴家軍的箭雨下,六十四個叛軍部落陷入一片混亂。士兵們紛紛調頭奔逃,但由於慣性,後方士兵不斷推擠,場麵一度失控。

“果然隻是一群烏合之眾,區區散兵遊勇竟敢覬覦我揚州,真是渣滓!”

楊毅居高臨下,看著混亂不堪的六十四個煙塵部落,慶幸還未動用大秦神兵與蒙家鐵騎,免得玷汙了他們的英名。

這群烏合之眾,根本不是大秦神兵與蒙家鐵騎的對手。

“憑這等雜亂之師,還想與我大隋裴家軍一較高下?可笑至極!”

侍立在楊毅身旁的長孫無忌見狀,大笑出聲。

“無忌,這隻是六十四個煙塵而已,接下來我們還要對付十八位反王,那才是真正的挑戰。”

楊毅淡然一笑,這六十四個煙塵,隻是他震懾宵小的“石子”,今日,他就要將這些“煙塵”徹底掃蕩!

“殿下,你看,反賊中有一隊竟紋絲不動!”

長孫無忌指向李子通的隊伍,提醒楊毅。

“稟主公,那是海陵李子通的部屬!”

此時,一直沉默的劉伯溫上前稟告。

“原來是李子通,杜伏威的隊伍果然沒來,他真是個狡猾的老狐狸。”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楊毅聞言,微微點頭,他早派錦衣衛潛入這兩支叛軍,等待時機。

杜伏威非同小可,未來將成為李唐征服江淮的猛將。局勢尚不明朗之際,他便率江淮軍及領地投靠李淵,足見其獨特眼光,非尋常人所能及。

而李子通亦非易與之輩,胸懷壯誌,野心勃勃,未來將禍亂整個江南。

“稟主公,探馬來報,尚未發現杜伏威的部隊。看樣子,杜伏威與李子通采取的是按兵不動之策,接下來就看裴將軍如何應對了。”劉伯溫連忙彙報。

“我們靜觀其變吧。”

楊毅輕笑兩聲,坐定城樓主位,接過侍從遞來的香茗,淺嘗一口。

揚州城下,裴家軍的神箭手已連發數輪箭雨,戰場上,叛軍的屍體縱橫交錯,血流成河,哀嚎聲四起。戰場上,滿是棄甲曳兵,無主的戰馬嘶鳴,踏過屍體,奔跑不止。

“迅速列陣,反擊!”

“我方射手何在?”

“都想當王者,為何無人專心作戰?”

“彆再亂跑了,逃跑就是找死!”

經曆裴家軍一輪又一輪的箭雨洗禮,一些有戰鬥經驗的叛軍才反應過來。眼前的隋軍,哪是那些不堪一擊的地方兵?

以往遇到的隋軍與揚州城下的守軍截然不同,這次,他們碰到了硬骨頭!

“海陵軍!聽令,未經我的命令,不得擅自行動!”

喜歡隋末唐初之秦瓊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隋末唐初之秦瓊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