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至秦漢是理論奠基奠定基礎。時期,《黃帝內經》的成書,它係統地闡述了人體的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等方麵的基本理論,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為後世中醫的發展了理論源泉。
扁鵲,他擅長“望聞問切”四診法,能夠準確地診斷疾病,並且在治療上運用多種方法,是中醫學的開山鼻祖。
到了魏晉南北朝至隋唐,醫學出現了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專科。
孫思邈在兒科方麵有著卓越的貢獻,他撰寫的《千金要方》中,有專門的兒科篇章,為兒科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這一時期,藥物學取得了顯著的進步。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對《神農本草經》進行了整理和補充,增加了許多新的藥物和用藥經驗。
唐朝時期,政府組織編寫了《新修本草》,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標誌著藥物學的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醫生們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於各種疾病的治療有了更多的方法和手段。
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記載了許多簡便易行的治療方法和方劑,對於一些急性病的治療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宋元是中醫成熟時期,宋代醫學的發展對醫學理論的探討和研究提高了高度。朱震亨提出的“滋陰降火”理論,對中醫的病機學說和治療方法有了新的發展。
宋代開始設立太醫局等醫學教育機構,培養了大量的醫學人才。在臨床技術方麵,出現了一些創新和突破。
錢乙在兒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麵有著獨特的見解和方法,他的《小兒藥證直訣》是我國第一部兒科專著,為兒科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醫鼎盛階段在明清時期,醫學著作層出不窮,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吳謙的《醫宗金鑒》等。《本草綱目》是一部集大成的藥物學巨著,對藥物的分類、性味、功效等進行了詳細的記載,對後世藥物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隨著傳染病的頻繁發生,溫病學逐漸興起。吳又可的《溫疫論》、葉天士的《溫熱論》等著作,對溫病的病因、病機、診斷和治療等方麵進行了係統的闡述,為溫病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醫家們更加注重對臨床經驗的總結和傳承,通過編寫醫案、醫話等形式,將自己的臨床經驗傳授給後人。這使得中醫的臨床治療水平不斷提高,治療方法更加豐富多樣。
我們來說說封建王朝時期的名醫,春秋戰國時期中醫學的開山鼻祖扁鵲。他精通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擅長“望聞問切”四診法,被尊稱為“神醫扁鵲”。
扁鵲年輕時曾替人管理旅店。認識長桑君的客人,以後的十餘年中始終和他保持聯係。長桑君從懷裡拿出一包藥交給扁鵲,長桑君把自己全部的秘方和醫書都交給了扁鵲。
扁鵲遊曆到晉國給大夫趙簡子看病,他昏迷五天不醒,扁鵲為趙簡子檢查以後,認為他血脈正常,並說秦穆公過去也得過此病,且一連昏睡七天才醒過來。果然,兩天半後,趙簡子醒來。趙簡子覺得扁鵲是神醫,於是賜給扁鵲良田四萬畝。
路過虢國時,扁鵲見虢國上下一片忙亂,詢問得知太子剛剛死去,國人正準備為他辦理喪事。扁鵲認為太子得的是“屍蹶”之症,讓中庶子進宮替他通報,說自己能使太子活過來。經扁鵲診治,太子很快蘇醒,經過後續治療,二十天後就完全康複。從此,天下人都認為扁鵲有起死回生的本領。
扁鵲來到齊國,勸齊桓侯趕緊醫治,齊桓侯不信。之後,扁鵲幾次提醒齊桓侯病情在不斷加重,可齊桓侯始終不聽。最後一次,扁鵲看到齊桓侯後,一句話沒說就走了。不久,齊桓侯果真病倒,派人去請扁鵲時,扁鵲已經逃離齊國,沒多久,齊桓侯就病死了。
扁鵲成為名醫後,每到一地都能根據當地的風俗調整自己的診治對象。他到邯鄲時,做婦科醫生;到洛陽時,做治療耳、目、風濕病的醫生;到鹹陽時,又做兒科醫生。秦國的宮廷太醫令李醯因為嫉妒扁鵲的醫術,派人暗殺了他。
華佗東漢末年的醫學家,是世界首創用全身麻醉法實施手術的人,發明了“麻沸散”,被世人尊稱為“外科聖手”。
華佗在行醫過程中,為了減輕病人在手術時的痛苦,經過不斷鑽研和嘗試,發明了麻沸散。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劑,開創了中國全身麻醉法實施手術的先河。有了麻沸散,華佗得以進行各種複雜的外科手術,如剖腹、開顱等,極大地推動了外科醫學的發展。
華佗不僅擅長治病救人,還注重疾病的預防和養生。他觀察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動作姿態,創編了五禽戲。這是一種健身方法,通過模仿五種動物的動作,達到強身健體、預防疾病的功效。五禽戲對後世的醫療健身和康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今仍被人們廣泛練習。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傳說關羽在一次戰鬥中,手臂被毒箭射中,傷口久治不愈。華佗認為毒已入骨,需要將手臂切開,刮去骨頭上的毒,才能徹底治愈。關羽毫不畏懼,一邊與人下棋,一邊讓華佗進行手術。華佗用精湛的醫術,成功地為關羽刮骨療毒,關羽的手臂也得以恢複。
有兩個病人,一個叫倪尋,另一個叫李延,他們都出現了頭痛和身體發燒的症狀。華佗診斷後說“倪尋應當使用瀉下的藥物排除體內的結滯;李延則要讓身體發出汗來。”旁人問為什麼症狀一樣但治療方法不同,華佗解釋道“雖症狀一樣,但倪尋屬於外實,李延屬於內實,所以治療方法有所不同。”隨後分彆給兩人配藥,第二天早上兩人就恢複如常。
有一個郡太守生病了,華佗認為必須讓此人大發怒氣才能痊愈。於是華佗要了太守很多財物卻不給他治病,還偷偷跑了,並且留下一封信把太守痛罵了一頓。太守勃然大怒,命令下人追殺華佗。太守的兒子知道內情,攔住下人不準去追殺。太守一時間憤怒到極點,猛地吐出幾升黑血,病也就好了。
曹操患有頭風病,每次發病,心中慌亂眼冒金星。華佗用針紮膈俞穴,立刻就緩解了曹操頭疼的症狀。但曹操的病短期內難以治愈,需要長期治療,需要開顱手術。
華佗借口妻子病重回了家鄉,而後曹操屢次催促他都拖延不願回來。曹操大怒,命人去到華佗家中查探,發現華佗撒謊,於是把他抓回來關進囚車押送至許都,最後將其處死。華佗臨死前,拿出一卷醫書遞給看管監獄的小吏,但獄吏害怕不肯接受,華佗萬念俱灰之下將書燒毀。
在東漢末年,那是一個充滿動蕩與苦難的時代。戰爭如影隨形,百姓們在戰火中艱難求生,各種天災也接連不斷地降臨,洪水洶湧、蝗災橫行,讓這片大地雪上加霜。而最為可怕的,當屬那如惡魔般四處肆虐的瘟疫。
瘟疫猖獗至極,無數人失去生命,人口急劇減少。張仲景出生於一個官宦家庭,原本家族中無人從醫,當他親眼目睹百姓們被病痛折磨,生命在瘟疫麵前如此脆弱時,內心被深深觸動。看著自己家族中原本兩百多人,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就有三分之二的人因傷寒病去世,張仲景痛心疾首。
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了追求功名的道路,轉而投身醫學。張仲景一心紮根民間。在實踐的過程中,他積累了豐富的醫學經驗。每看到一個因瘟疫而破碎的家庭,他的內心就更加堅定為百姓解除病痛的決心。他不顧自身安危,勇敢地與各種疾病展開頑強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