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封建等級製度森嚴的最後一個王朝,宮廷宛如一座神秘而威嚴的城堡。紫禁城,紅牆黃瓦,莊嚴肅穆,宮殿巍峨聳立,彰顯著皇家的無上權威。宮廷的庭院中,綠樹成蔭,偶爾傳來幾聲鳥鳴,與宮殿的威嚴相得益彰。
西晉皇帝的皇後難產,請來王叔和診治。王叔和想方設法治好了皇後的病,皇後順利產下了皇子。皇帝感知王叔和醫術高明,便留他在皇宮當太醫,後又任命他為“太醫令”,主持太醫院工作。
許紳是明代嘉靖年間的太醫院院使,在“壬寅宮變”之後救活了嘉靖帝,因此飛黃騰達,不僅擔任太醫院院使,還兼任禮部尚書,被封為太子太保,成為曆代禦醫官職最高的一位。
清朝太醫院正式設立於順治元年(1644年),沿用了明太醫院舊址,位於正陽門以東的東交民巷內。最初設立時,設置院使和左、右院判共三人,用來管理太醫院的日常事務。這一時期主要是初步搭建起太醫院的管理架構,為宮廷醫療服務奠定基礎。
在清朝道光皇帝起,給皇帝看病,就明令禁止使用針灸,原因是皇上的龍體外露有失尊嚴。禦醫平跪著給皇上診脈,不敢抬頭仰視,更不敢讓皇上伸出舌頭看舌苔,也不敢放肆地詢問二便如何。
這種情況下,禦醫對皇帝的病情診斷可能會受到諸多限製,有些情況即便有所察覺可能也不敢如實說出來。比如皇帝可能有一些難以啟齒的病症,禦醫往往不敢直言,隻能采取較為隱晦的方式去診斷和治療,以免觸怒龍顏。
到光緒年,太醫院的醫官除院使和院判外,主要分為四個級彆。第一等稱為“禦醫”,人數非常少隻有十三人,一般為七品官吏;第二等稱為“吏目”,隻有二十六人,八品與九品各十三人;第三等叫醫士,共二十人,“給從九品冠帶”;第四等叫“醫生”,有三十人,五品。其中隻有前三級的醫官可以獨立看病,即有處方權,第四級的“醫生”相當於現代醫院裡的助理醫師,即見習醫官不能獨立看病。
太醫院分有大方脈(成人內科)、小方脈(兒科)、傷寒、婦人、瘡瘍、針灸、眼、口齒、正骨等科,各醫官專一科,分班侍值。這使得宮廷醫療服務更加專業化,能夠針對不同病症和人群專門的醫療服務。
太醫院不僅負責宮廷人員的看病診治,還要貫徹落實皇帝有關醫療事務的詔令,承擔醫生的培訓考試等工作。在太醫院的組織下,醫官們需要不斷學習和研究醫學知識,以提高醫療水平。
太醫院還負責為文武會試、順天鄉試等通曉醫理的人員。為刑部監獄選派醫生。以及奉旨為諸王、公府及文武大臣、外藩、公主、額駙及台吉大臣和軍營等差官醫治。
在為皇帝煎禦藥時,太醫與內臣要一道監視,待藥煎好後,分彆倒入兩杯中,一杯先由主治禦醫先嘗,後由院判、醫官、煎藥太監依次飲嘗,另一杯則進呈皇帝服用。這種嚴格的製度旨在確保皇帝用藥的安全,但也增加了太醫的責任和壓力。
太醫院藥材的來源主要有四個方麵,包括征收各省出產的藥材、京城老店配料、地方“土貢”以及外國饋贈或海關進口。這保證了太醫院有充足且優質的藥材供應,能夠滿足宮廷醫療的需求。
清末由於社會動蕩和列強入侵等原因,太醫院的辦公地點幾經變更。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後,院址被劃為俄國使館,太醫院隻得借東安門內大街禦醫白文壽住房為公所。翌年,又移至東安門北池子街大悲觀音院為公所。後來在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於地安門東大街新建署,但新署麵積隻有舊署的十分之一。
清朝政府比較重視醫籍的整理及大型類書、叢書的編纂工作。乾隆年間在太醫院成立纂修醫書館,主持編纂醫書。乾隆八年(1743年),纂修《醫宗金鑒》書成,該書由太醫院院判吳謙總修而成,作為醫學教科書一直到清末沿用了160多年,對醫學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
太醫院的醫官選拔嚴格,很多是由各地保舉。他們不僅具備深厚的中醫理論,還需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禦醫們要對中醫經典著作《類經注釋》《本草綱目》《傷寒論》等有深入的學習和理解。
太醫院的醫官們具有良好的文學修養,這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醫療診斷過程中,需要準確地記錄病情、診斷結果以及治療方案等,良好的文學修養能夠保證這些記錄的準確性和規範性。
宮廷用藥豐富精良,其藥材來源廣泛,包括征收各省出產的藥材、京城老店配料、地方“土貢”以及外國饋贈或海關進口等。這些優質的藥材為太醫院的醫療了有力的物質保障,使得太醫們在治療疾病時能夠使用最好的藥物。
太醫院擁有較為先進的醫療器具,例如針灸用的銀針、診斷脈象的脈枕等,這些器具的製作工藝精湛,為太醫們的診斷和治療了便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太醫院的主要職能,為皇帝、皇後、妃嬪、皇子、公主等宮廷人員看病診治、調理身體。當皇帝生病時,太醫院的醫官們需要迅速前往診治,並製定詳細的治療方案。
太醫院負責皇帝平時及出巡時的保健,為皇帝養生的建議,如飲食調理、運動鍛煉等方麵的指導。
太醫院內設有教習廳進行醫藥教育,分為“內教習”和“外教習”。“內教習”教育太醫院供職的醫生,對其中有培養前途的給予再教育;“外教習”則教育和培養太醫院醫官子弟或普通平民學醫者。
太醫院是全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管理機構,對各地的醫療機構進行指導和考核,製定醫藥行業的標準和規範等。
每逢京城疾疫流行,太醫院往往奉旨承擔京城的醫治和防疫任務,如施醫給藥、組織防疫等。
清朝宮廷太醫院的著名醫館有久真堂,乾隆十三年,命太醫院廣征川陝、湖廣郎中,建立久真堂隨軍。在大小金川之戰中,久真堂為清軍了醫療保障,發揮了重要作用,後來走向民間,成為四川地區家喻戶曉的國藥房。
徐春甫曾任職太醫院,曆時數十年,對前人醫著進行厘定、整理,編著《古今醫統》一百卷,為中國醫學文獻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還發起創立了我國醫學史上最早的民間醫學學術團體“一體堂宅仁醫會”。
黃元禦是乾隆時期的禦醫,在大小金川之戰中,他為久真堂了解決將士水土不服之症的方略。其著作《長沙藥解》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補益,被尊奉為久真堂的創始祖師爺。
袁鶴儕是晚清太醫院慈禧隨侍禦醫,解放後任全國政協委員,協和醫院、北京醫院顧問。
貴胄們的健康至關重要。禦醫們,作為守護貴人健康的關鍵人物,一旦成為禦醫,便要隨時準備為皇上、皇後、太後以及各位貴人看病。
在清朝,宮廷之中貴胄們的健康至關重要。禦醫們作為守護貴人健康的關鍵人物,責任重大。
以慈禧太後為例,有一回她身體不適,臉色不佳,精神萎靡。消息傳出,太醫院立刻緊張起來,迅速召集薛福辰、李德立等幾位禦醫商討。他們先詢問太後身邊的宮女太監,了解太後近期飲食、睡眠、情緒等情況。接著,在宮女引領下,禦醫們恭恭敬敬來到太後寢宮。進寢宮前,嚴格遵守禮儀,整理衣冠,跪地請安。
麵對太後,因男女授受不親,宮女用絲綢覆蓋太後手腕,禦醫們開始把脈。他們全神貫注感受脈搏跳動,結合觀察太後麵色、舌苔,詢問身體症狀。經綜合分析,認為太後可能是肝火旺盛加上勞心過度所致。
開藥方卻讓禦醫們犯難。他們深知太後對藥物味道和效果很挑剔。反複斟酌後,選取菊花、枸杞、麥冬等味道清淡且功效顯著的藥物精心搭配,還加入蜂蜜和紅棗改善口感。
治療過程中,禦醫們不敢懈怠,時刻關注太後病情變化,每天向太後稟報進展並及時調整方案。病情好轉會獲賞賜表彰,惡化則麵臨嚴厲懲罰。
曆史上宮廷醫事糾紛不少,“太醫斷病失當,龍顏大怒”的故事。曾有一位禦醫在為皇帝診治時,僅僅根據皇帝的一些表麵症狀就匆忙下了診斷,結果用藥後皇帝病情不僅沒有好轉,反而更加嚴重。皇帝龍顏大怒,斥責禦醫醫術不精,差點將其治罪。
還有“民間神醫入宮廷”的典故,禦醫們治療多日效果不佳,宮廷就會在民間尋找名醫。經過嚴格篩選審查,民間醫生就會被請進皇宮給皇宮貴胄治病。
在清朝宮廷,為貴人看病充滿挑戰和風險。禦醫和民間醫生都要有精湛醫術,還要在複雜宮廷環境中周旋,保護自己同時為貴人最好醫療服務。
在清朝,太醫院為皇子、皇孫及後宮妃嬪等宮廷人員醫療服務,其財政支出龐大且影響深遠。
一方麵,藥品費用高昂。人參等名貴補藥被大量使用,每年在這方麵的支出可能達數萬兩白銀。為確保用藥安全,太醫們要親自試藥,稍有不慎便可能掉腦袋,這使得太醫們在用藥選擇上極為謹慎,往往傾向於選擇昂貴的藥材,進一步推高於藥品費用。
醫官的俸祿及培訓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太醫院需維持一支專業的醫療隊伍,為宮廷人員服務。醫官們不僅要具備精湛的醫術,還要熟悉宮廷禮儀,這使得他們的培養成本較高。每年在醫官俸祿和培訓方麵的支出約數千兩白銀。
醫療器具的更新和維護也需要資金投入。為了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太醫院需要配備先進的醫療器具,這些器具的製作和采購費用不菲。
太醫院的龐大支出加重了財政負擔。大量的資金用於宮廷醫療,使得國家在其他方麵的投入受到限製,影響了基礎設施建設、軍事防禦等重要領域的發展。
導致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太醫院的高要求也可能刺激了醫藥行業的發展。為了滿足宮廷的需求,各地藥商紛紛優質藥材,但同時也可能導致藥材價格上漲,影響普通民眾的用藥需求。
喜歡曆史追光者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曆史追光者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