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恩,偉恩!”老人大喊了起來。
隨著老人的喊叫,眾人齊齊看向木屋,而這時候,一個十歲左右的孩子從屋裡探出一個腦袋。
“吳偉恩!”劉老師忙小跑過去。
見劉老師的動作,眾人也是跟上,攝像師更是開始拍攝起來。
這個孩子的出場,讓我想起了我小時候,我以前在來鳳縣的農村,爸媽出去乾農活我也會在家裡洗衣做飯,我們那以前的條件和這裡差不多,隻是我家並沒有太深入山裡,不然的話我要出去鄉裡讀書也特彆不方便。
“餘楠。”許雪晴一把握住的手,我能想象她心裡的顧慮。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都是繁華的城市,都是美麗的山水風景,又有誰真正的去實地看看大山裡的生活。
現在是二十一世紀,媒體說展現的,都是祖國的繁榮昌盛,都是很多美好的東西,但事實上,真正把日子過好的,又有多少人。
根據大數據,華夏十三四億的人口,月薪五千以上的隻有0.72億人,就算數據有所偏差自由職業給算進去,也就一個億上下,但真正意義上,兩千以下工資的是大部分人。
比如現在我們所在的這個地方,全國類似這樣的地方是非常多的,這裡的人基本上是沒有收入的,老人更是沒有任何的退休和養老金,並不是像魔都這種地方,農村老人一輩子沒上過班,光種地,隻要滿六十歲就可以陽光普照,每個月領兩千多塊錢,在這裡根本就不可能發生,因為每個城市的福利不一樣。
靠山吃山,這裡的老百姓就是吃天,天氣好豐收年,那麼可以多賣一些農副產品,不然的話日子就緊巴巴。
“吳偉恩,你乾嘛不上課,你不是答應過老師要好好學習嗎?”劉老師忙道。
“我奶奶腿不方便,我爸去市裡打工了,他讓我在家照顧好奶奶,我待會還要去砍柴。”吳偉恩眨巴著大眼睛,他似乎很少見到這麼多城裡人,顯得特彆好奇。
“砍柴?”楊蜜兒有點愣。
“這裡燒水做飯都要生火的,生火就需要乾柴,液化氣和煤氣這裡是沒有的,自來水都進不來,能夠通電就很不容易了,很多地方還點蠟燭呢。”郭峰解釋一句,感覺很有閱曆的樣子。
“要砍多少柴呀?”楊蜜兒問道。
“要砍很多,每天都要砍柴的。”
“偉恩你好懂事。”
“姐姐今天來給你呆了棒棒糖,喜歡嗎?”
“不要,我爸說不能陌生人的東西。”
...
很快,節目組就和孩子聊了起來,而話題也開始伸展,到了這種時候,節目租的意思是,讓明星跟著孩子去砍柴,然後進一步了解孩子家裡的情況,看能不能解決孩子上課的問題。
“奶奶,我陪你掰玉米吧!”楊蜜兒拿起一張板凳,坐在了老人的身邊。
節目組分為兩個任務,一個跟著孩子砍柴,一個是楊蜜兒這邊跟著老人掰玉米。
砍柴也要有家夥,倒是劉老師讓孩子找出兩把砍菜刀,一行人浩浩蕩蕩對著後山走了過去。
“校長,這裡大部分人家都是這個條件嗎?”我走到顧校長麵前。
“對,基本上都差不多,想的開的都出去打工了。”顧校長回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