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倒也簡單!”
慶修早就想好了方案,直接在朝堂上逐一訴說,梳理。
第一步,便是給軍中的士兵安排好退役離軍的去處,以及錢銀。
有功勞在身的自然不必多說,朝廷如今給他們安排的錢糧就足夠,不需要再加,重點是那些並無功勞在身,忙碌幾年後又離開軍隊的平庸士兵們。
他們雖然沒有功勞在身,但也畢竟是軍中組成的重要部分,不可無視。
慶修的說法是,隻要從軍三年,離開軍隊時補發一大筆錢銀作為報償,如果六年以上,這筆錢還要再翻一倍。
如果從軍十年,那便可以分發給土地,讓其離開軍隊之後仍然能有謀生的手段,而且這塊分發的土地也務必要保證其可以養活一家老小。
如此一來,便讓士兵們可以安心的從軍,而不必擔憂離開軍隊之後沒有營生的手段。
則是給那些從軍時受傷殘的士兵們撫恤。
按照兵部的規則,戰死沙場者自然可領到一筆不菲的撫恤交給其家人,而傷殘者雖然拿到的比不上戰死者多,但至少也應當給與其一定的保障,至少在戰場上不會畏懼受傷。
如慶修所說,傷殘者給予土地補償是多此一舉,他們本身就勞動力受損,不太可能有多餘的能力耕種。
而且傷殘人士也十分容易受到地方的一些劣紳欺壓,給他們土地十有八九也守不住,還不如朝廷每個月給他們分發一定程度的糧食和錢銀。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朝廷會一直白白飼養閒人,對朝廷而言也是一筆負擔,應當偶爾將一些這些殘傷人士力所能及的徭役分配給他們。
就當是他們為朝廷工作,朝廷分發糧餉,給這些傷殘的軍人一個著落,也算是一舉兩得。
這兩條方法提出來,在場眾人都覺得似乎可行。
他們設身處地,把自己想象成那些從軍征戰的士兵,如此一來似乎可以更加安心的在戰場上拚命作戰。
就算傷殘了,回到國內也有朝廷可以供養他們,並不用擔心因為傷殘而無法生存。
若是要說唯一一點壞處,隻能說是朝廷的負擔隨之加重了,畢竟絕大多數士兵離開軍隊後,都要分發一筆遣散的費用。
“我知道各位在操心什麼。”
慶修看這些人低頭不語就明白了,“如今朝廷的財政收入十分充盈,從各個建國之後新並入的領土獲得稅收,已經遠遠超過當初動兵政府這些地方的支出。”
“如今隻是將這些收獲取出來一部分,分發給士兵們,這也是理所應當,各位以為如何?”
群臣短暫的議論片刻後,便終於各自提出表態,這其中支持慶修的占絕大多數。
“慶國公所言極是,我也認為這樣能極大提升軍隊的士氣。”
“雖說朝廷的開支增加了,可相對於收益而言,這些支出也並不算什麼。”
“陛下可采納慶國公的意見,我等認為可行!”
……
支持的聲音此起彼伏,就連杜如晦都在低頭仔細琢磨這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