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路此時此刻,腦海裡浮現出來一句話。
當一個人心裡有高峰的時候,就不會畏懼腳下的泥濘。
這些年來!
李清玉在國內遭受了多少詆毀和謾罵。
可是他沒有在乎。
他知道,時間還沒有到。
或許,他就在等待今天。
帶著139名碩博畢業生,這個行業的精英人才,回來了!
當天晚上,陳路留下來吃飯了。
他和李清玉聊了很多,徹夜長談之下,陳路對於李清玉那一顆赤誠之心,有了新的認識。
離開的時候,月明星稀。
明月懸空。
此時此刻,陳路的內心,也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洗禮。
他覺得自己受到過委屈,可是……相比之下,這算啥?
若有衝天淩雲誌,何懼周遭南北風。
現如今,陳路的心誌無比堅定。
伴隨著李清玉教授的回歸,陳路還從來沒有打過如此富餘的仗。
有這麼多頂級人才的加入。
博士後流動站幾乎沒有任何阻礙,很快就能發展起來。
這些人才,全都是醫藥生理生化領域的頂級專家。
他們的科研經驗,無比豐富,這比起國內大多數的科研工作者,都要厲害!
並非是對國內人才的褻瀆,但是這卻是事實。
這些人,從一開始參與的課題,以及到現在,能有現如今這般實力。
都是實打實的實驗堆積出來的。
國內是沒有這麼充足的經費,去培養每一個人的。
更沒有那麼多資源和課題,讓每一個人參與其中。
最重要的是攻關型課題,大型試驗。
這些都是寶貴的財富。
想到這裡,陳路也是開心無比。
有了這些人作為班底。
陳路也不用操心了。
而且,陳路邀請李清玉作為博士後流動站的負責人。
無論是經驗和技術還是實力,都毋庸置疑。
兩人越聊越投機,也喝了不少酒。
聽了不少心聲。
李清玉教授的回來,不僅僅是帶來了團隊,還有很多技術。
這些東西,後續是需要發展的。
陳路自然是承諾,絕對不會在科研經費以及硬件上麵,讓團隊受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