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曆經著琅霄山山體牽引而來的風水堪輿之力的洗煉,進而在其中掌握著最初時的虛實變化,又在五色土法壇的拘束下,最後化作一道道煙塵,彙入翻卷的雲海之中。
這般聲勢,起初時還隻是比玄真寶鑒的煉法過程顯得孱弱一些,但是很快,其聲勢就變得與之持平起來。
這還是楚維陽有所遴選之後的結果。
蓋因為不是甚麼冗餘的魂魄記憶,楚維陽都會一股腦的往道場的氣運青雲之中去送。
那些好的層麵的道法底蘊,譬如丹道、器道、陣道這些,哪怕是不斷重複著的道法傳承記憶,楚維陽都覺得是越多越好。
蓋因為這些靈光,倘若是借助著道場的氣運,能夠加持在那血煞道諸修的身上,如此造就的“天驕”或者說是“偽天驕”越多,便越可以為楚維陽創造彆樣的價值!
而且這些的才情,也是切實的生發在他們的心神思感之中,長久的熱絡氛圍的營造,許是他們在論道與演法的過程之中,真個可以碰撞出前所未有瑰麗的靈感火花,從後天偽造成的天驕,真正蛻變成有厚實才情的修士。
楚維陽堅信一點,這世上九成九的天驕修士,不是生下來便是如此的,才情的天賦很重要,但是生長修行的環境也很重要。
否則極難解釋,為甚麼人數最多的散修之中,曆代卻隻有拔尖的那麼二三人能夠得以出頭。
而那些在楚維陽看來不好的傳承,那些涉及到譬如采生折割、畫皮煉魔、剖腹換臟一類的邪修法門,縱然是冗餘下的記憶碎片再多,楚維陽寧肯將之徹底磨滅成純粹的魂魄之力,也不願意將之摻雜入氣運青雲之中分毫半點!
蓋因為這些記憶傳承一旦融入道場的氣運之中去,徹底化作道場底蘊的一部分,那麼在給予修士“靈感”的同時,也極易教修士從心神之中自然而然的生發出“邪念”來!
修持著這些法門的修士,被稱之為邪修而不是元門魔修,實在是自有一番道理在的!
畢竟,這偌大道場,歸根究底,經營的再如何繁盛,其根本是為了楚維陽服務的,一切的進益,最後要能落實到楚維陽的道與法之中才行。
而若是接二連三的在修士心神之中誕生邪念,不僅僅是容易失控,更容易教原本靜謐清秀的道場,變得烏煙瘴氣起來。
火龍島上曾經見得的諸般景象,實是殷鑒不遠。
至多至多,楚維陽也隻是在其中選擇了一部分自己認為沒有那麼有害的邪修傳承,譬如說部分房中邪術的傳承。
畢竟,楚維陽的眼光也需得放的長遠些看,總不能為了收攏來更多的血煞道修士,再不斷的反複為之而奔波罷?
尤其是伴隨著楚維陽的修為進境愈發高漲,往後靜坐修持的時間,便會愈發顯得十分珍貴起來。
很多時候,長生路上看似十分寬裕的壽數,便是被這樣一點點浪費掉的,等教人恍惚間警覺過來的時候,許已經是極為散漫的近百年逝去,早已經過了攀登更高境界的最佳狀態,道法凋敝,肉身衰頹,隻得在無窮的悔恨之中垂垂老矣而去。
因而,能教之自成生息,讓楚維陽為此少耗費些光景,也算是某種獨特的存在價值。
一息,兩息,三息……
漫長的時間過去,當一滴墨滴入海水之中的時候,尚且毫不顯眼,那麼一缸墨汁呢?浩瀚如汪洋的墨汁呢?
不知何時,等楚維陽再看去時,那原本清澈的靈雲,在翻卷之中,已然被那灰黑色的煙塵,暈染成了烏雲翻騰的模樣。
終於,似是抵至了某種極限。
唰——唰——唰——!
霎時間,是真正滿蘊著靈光的瓢潑大雨,灑落在了靈浮島上琅霄山間。
這是以自然之象,印證著那道法傳承的靈光,借助著氣運的醞釀,徹底成為道場底蘊的一部分!
——
天際烏雲含雨重,樓前紅日照山明。
琅霄居士今安否,青眼看人萬裡情。
p國學時間,章末的詩是《夢遊洛中十首其一》,宋代蔡襄所著,改原文“嵩陽”為“琅霄”。
(本章完)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