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高3050公裡?!
高曉光聽到這個數據,一陣牙疼。
龍國彈體雖有眾多專家學者加入研究,其導彈某些技術已經領先老禿鷲,可是……以目前固體燃料發動機,想要研製56馬赫、最大射高50公裡的攔截導彈,其要攻克的技術難關非常多。
要知道!
導彈射高增加1公裡,其彈體表麵與空氣摩擦會產生高溫,普通耐高溫材料無法承受這樣的高溫,因此彈體材料需要具備足夠的抗燃能力和輕量化特性。
(具體材料不敢寫)
即便是有高大院長開掛,也不是短時間能搞出來的。
“院長!如果彈體組能夠再設計一款專門用於在大氣層外進行攔截的導彈,那麼我們的龍盾導彈攔截係統將會變得無懈可擊啊!
”雷達專家屈工一臉興奮地補充說道。
聞言,高曉光終於緩緩開口:“屈工、卞工,你們提出的這個建議確實極具研究價值,而且展現出了卓越的戰略眼光。”
說到這,他話鋒一轉,“兩位專家,眾所周知,大氣層一共被劃分為五層,分彆是:對流層、平流層、中層、暖層以及逸散層。
而若想實現在大氣層外成功攔截敵方導彈這一目標,我們所研發的導彈其射高至少得達到1000千米才行。
然而,要攻克這樣一項關鍵技術,恐怕彈體組還需要花費數年時間去深入鑽研”
這時,屈工插話道:“院長!據我所知,咱們龍國不是早就已經成功研製出射程高達9500公裡的洲際導彈了嗎?
既然有如此強大的技術實力做後盾,難道不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優化,從而實現大氣層外的導彈攔截任務嗎?”他的眼神中充滿期待,顯然是對自己的想法頗具信心。
高曉光解釋:“屈工,目前咱們所研發的洲際導彈,使用的是液體燃料,這種材料不適用於製作攔截導彈。
而且,咱們的洲際導彈運行原理跟火箭頗為相似!
它先是依靠強大的推力把彈體猛地射進大氣層之中,接著就在重力以及慣性力的共同作用之下,順著預先設定好的那道彈道軌跡一路向前飛馳而去。
然而,如果我們想要在大氣層裡成功地攔住敵方的導彈,那就得從地麵著手啦。
首先得借助計算機精確無誤地算出敵方導彈的飛行路徑,隨後還得通過雷達波持續不斷地監測並調整我方彈體的飛行姿勢,隻有這樣雙管齊下,才能確保準確無誤地擊中敵方的導彈……”
屈工和卞工靜靜聽完這些信息後,兩人的眉頭緊緊地皺了起來,仿佛被一股無形的壓力所籠罩著。
儘管兩人已經竭儘全力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並成功研發出了相控陣雷達,但不得不承認,當前這款雷達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
它的最大探測範圍竟然還不足600公裡,這與那些成熟的相控陣雷達相比,簡直有著天壤之彆。
要知道,真正先進的相控陣雷達,其探測範圍能夠輕鬆突破6000公裡的大關!
再說雷達製導方麵,現有的相控陣雷達技術,所能實現的製導距離僅僅隻有可憐的300公裡而已。
麵對這樣的現狀,高大院長經過深思熟慮之後,隻能無奈地選擇了一個權宜之計——先行設計出針對中低空域目標的攔截導彈。
畢竟想要實現對洲際導彈的有效攔截,單靠目前的技術水平顯然是遠遠不夠的,還得依靠龍國自身的彈體技術繼續發展個好幾年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