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作為底層出身,最不相信的就是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
所以他對僅憑語言衣冠等就能控製他人,一點都不信。
陳林解釋道“僅憑這些當然無法實現對藩國上層精英的控製,那如果加上儒家文化呢?”
“儒家文化”朱元璋好像明白了些什麼。
陳林繼續道“實現藩國上層精英儒家化,閹割其尚武進取之心,從而甘願臣服並發揚儒家那套仁義道德之法。”
“你的意思是儒家非但對治國無用,甚至會閹割尚武進取之心!”
朱元璋雖然不屑儒家的那套仁義道德,可如今治理大明的就是這批人,雖然各個方麵都多有不足,可他卻離不開這群人。
或者說他隻能選擇儒家,選擇這些被閹割了尚武精神的儒生。
可不這樣,他還能選擇誰?
而且看效果其實也還行,至少保證了大明的正常運轉。
可要是將儒家這套推廣到藩國,比如國力較強的高麗、安南等
他們難道不是因為學習華夏儒家文化,才變的相對強大起來嗎?
這時候向外大力推廣儒家文化,豈不是變相增強這些藩國的實力?
這裡邊還有什麼是自己不知道的?
朱元璋看向陳林“咱不是太懂,你能展開說說嗎?”
陳林回答道“很簡單,效仿大唐遣唐使和遣唐留學生,接納藩國學子進入國子監,教授他們孔孟之道。
時間一久,這些深受大明文化影響的學子自然心向大明,內心認可大明。
等他們學成歸國,有了大明留學生這層尊貴身份,爬上決策階層指日可待。
陛下甚至可以下旨,隻有在大明留過學的人,才可以在藩國朝廷上擔任高級官員。
在這一係列手段下,各個藩國的朝堂上勢必會誕生出的一批親明官員,這些人無形當中就成了我大明的提線木偶,加上經濟商貿籠絡控製,大明便可以不費一兵一卒,輕易掌控周邊小國。
甚至想直接在某一國設立行省,也不是沒有可能。”
朱元璋徐達等人瞪大了眼睛,事情還可以這麼乾的嗎?
這他媽的也太陰險了。
誰承想陳林這時候又來了個‘但是’!
“但是,進入國子監的藩國學子隻能學習以德報怨那套仁義之道,不能學習儒家之王道學說,換句話就是將儒家孔孟之糟粕傳出去,將儒學之精華藏起來,這麼說能理解嗎?”
朱元璋不確定道“大概意思咱懂了,可要如何區分儒學中何為王道學說,何為糟粕之言?要知道這一整套學說可都是混雜在一起,難不成要新編一本教材?”
陳林反問道“新編教材很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