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早飯,陳林正打算去外交部,沒想到負責皇家鋼鐵集團的鐵老二找了過來。
“老鐵,你不在鋼廠工地看著,來我這乾嘛?”
鐵老二是騎馬來的,口渴的直接端起桌上一盆豆漿,噸噸噸就是一頓灌。
“哈~~爽,大人,高爐已經建成,您不是說建成時通知你去奠基儀式嗎,儀式都準備好了,就差您和陛下剪彩了。”
陳林一驚“不是說至少需要半年嗎,這麼快就建好了!!”
鐵老二解釋道“幾個墨家大匠建議,拆了朝廷現有的舊爐,改裝成新爐,雖然比原計劃小了些,但能最快時間試驗新式煉鋼的成果。
至於新建的大爐,現在還在建,估計還要三個月。”
陳林起身端起另外一盆豆漿直接乾掉“那還等什麼,陛下那通知了嗎?”
“通知了,現在估計快到了。”
陳林馬不停蹄的趕到鋼廠時,朱元璋已經在這等候多時了,正帶著朱標等人圍工業氣息濃厚的鋼廠。
“真高啊,這得用掉多少鐵才建成如此恢弘的規模!!”朱元璋抬著頭由衷感歎。
朱標也仰著頭,看著複雜的輸送帶設備。
一頭連接著煉焦廠輸送焦炭,一頭連接著燒結場地,輸送鐵礦燒結而成的半成品。
燒結和焦炭煉製,在宋朝時期就已出現。
新式煉鋼隻是在兩道工序上改進了一些,或者說整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煉鋼技術,其實本質上並沒有比宋朝時期先進多少。
隻是在細節和規模整合下,有了更加合理的規整。
關鍵還是規模,宋朝至今,高爐始終沒能取得大的突破。
高爐容積和爐溫上不去,產量和質量也跟著不達標,煉製出來的鋼材隻能說將將夠用。
打造些冷兵器、火銃之類的倒是可以,可拿來的製造新式火器,比如炮管、槍管以及其他零部件,就有些勉為其難了。
所以,這新建的高爐對大明可以說是至關重要,是大明能否大規模生產裝備火器的關鍵。
也是整個大明基礎工業中的基礎。
“趕緊過來準備剪彩了,愣在那乾嘛?”朱元璋見陳林站在一旁也在發呆,就趕忙出聲道。
陳林在想什麼呢?
他看著由牛車馬車組成的鐵礦車、煤礦車,想要供給如此規模的鋼廠,這得需要多少牛馬啊!
帶著鐵老二來到朱元璋身邊,陳林問道“煤礦和鐵礦距離鋼廠多遠?”
鐵老二一愣,這時候問這乾嘛?
“煤礦距離鋼廠十裡左右,鐵礦還要遠點,大概三十裡。”
陳林沒有說話,直接蹲在地上,撿起地上一塊石頭就開始畫了起來。
朱元璋等人全都好奇的圍了上去,想要看看陳林又出什麼幺蛾子。
看著看著,一行人還未看出陳林到底所畫何物,先被他精湛的畫工震驚了,竟然能畫出離體構圖!!
朱元璋心想,這小子到底還有哪些隱藏本領,竟然連畫工都如此精湛,還有什麼是他不會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