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0章 梨簧戲_千金被無情趕出豪門,轉身下鄉了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100章 梨簧戲(1 / 2)

沈爺爺點點頭:“是啊,而且福氣還在我們自己家呢,我們可要惜福。”

沈奶奶附和:“是啊,要惜福。”

第一個表演結束了,得到了全場的掌聲和歡呼,舞隊也跳得大汗淋漓,但聽到大家的掌聲,這段時間的訓練感覺都值得了。

互相對視一眼,都會心一笑,今晚表演很成功,可以功成身退了。

沈文旭對旁邊的工作人員道:“設置一下,大屏幕循環播放剛剛的表演。”

工作人員應道:“是,寶總。”

幾秒鐘之後,大屏幕上就開始循環播放剛剛的舞龍了,播放之後,整個景區更加熱鬨了幾分。

大屏幕掛得比較高,一些剛剛沒看到的,還有沒看過癮的,紛紛轉頭去看大屏幕。

而遊客們也紛紛把剛剛錄製的視頻發到朋友圈,微博,還有一些短視頻平台,不過幾分鐘時間,五湖四海的朋友們都看到了。

紛紛在視頻下方留下評論:

“現在很難看到正宗的舞龍了,今天這個還挺好看,看得出來是下了苦功夫的。”

“這舞龍看起來大氣磅礴,要是在現場看就更好了。”

“可惜我的假期隻有兩天,不然我一定要去現場看看,這年頭很難看到這麼好看的舞蹈了。”

“博主威武,藝術團威武!”

“為我們博主打Call……”

很快短視頻就火了起來,短時間內,好多人刷視頻的時候都會刷到舞龍視頻,文化傳播相當廣泛。

直播間——

【果然沒讓我失望,第一個節目就拿捏了我的心。】

【那兩條龍活靈活現的,舞動的時候,好像真的兩條龍似的,也不知道是什麼材料做的。】

【藝術團的節目從來不會讓人失望,這次再次刷新了我對藝術團的喜歡。】

【好想自己上去舞動一下,真的好漂亮啊,燈光師也是一個人才,我發現博主那邊全是能打的人。】

【真漂亮,一邊吃鴨貨,一邊看直播表演,簡直一絕。】

【……】

一個個打賞禮物在屏幕上飛動,絢爛多彩,極為絢麗好看。

沈寶宏看到這一幕最激動了,每次直播都能收很多禮物,並且直播間熱度也會飆升到第一,是其他直播間沒辦法比的。

其他工作人員看到也特彆激動,打賞得多,意味著他們的獎金也多,一切都是乾勁兒啊!

夏蕊再次上台:“我們的第一個節目舞龍,大家還喜歡嗎?”說完之後把話筒對向觀眾們。

大家齊聲回答:“喜歡,再來一個。”

夏蕊把話筒收回去,臉上是得體的笑容:“第一個節目十分精彩,但我們第二個節目也不差,歡迎我們的梨簧戲班,接下來給我們大家表演梨簧戲。”

“大家應該沒有在這裡的場合看過梨簧戲吧?我們請過來的這些戲班可有一些年頭了,具體有多少年頭,我們先留一個懸念,等會兒大家看了我們的表演家們自行猜測一下。”

“好了,不耽擱大家的寶貴時間了,接下來請欣賞梨簧戲。”

獨特的梨簧戲敲鑼打鼓的聲音響起,表演家們已經穿戴好,隨著聲樂開始表演起來。

梨簧戲,亦稱草根戲、平安戲,據明朝正史《太平府誌》記載,當塗、蕪湖等地立春日有“妝戲到,征女伎”的風俗,後清朝黃鉞寫《於湖竹枝詞》時,把平安戲定名為“梨簧戲”。

蕪湖泥簧戲也曾“星光燦爛”,有張季瀛、王振林、胡家壽、金立興,稱為“泥簧四狀元”,張季瀛家藏手抄劇本有三尺多高,可惜在1931年夏天毀於洪水。

草根命的泥簧戲經不住洋風的摧折和“官”木的裹挾,上世紀三十年代後,僅以散兵遊勇坐唱維持,縣誌說:“有所謂泥簧者,詞甚俚俗,雜以小曲,蓋為盲女彈詞者流,人有喜慶輒招之,視為營業雲。”

1927年,張季瀛的第三子張一鸞想繼承父業,振興泥簧戲,集合一批藝人在北門沈鳳鱉家辦起一個“泥簧公所。”這是一個共和班性質的職業演唱團體,也是訓練泥簧戲演員的習藝所。

解放後,蕪湖文化部門貫徹“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整理的傳統劇目主要有《安安送米》、《回頭橋》、《三戲牡丹》、《合缽》、《祭塔》、《竇老送子》、《陳琳抱盒》、《鬨院》、《逼休》、《扇墳》等。

1959年招收一批男女少年學員,正式建立“蕪湖市梨簧戲劇團”,編演出《白蛇傳》、《秦香蓮》、《二度梅》、《三請樊梨花》等。

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性本愛丘山”,也許泥簧戲“本是坊間狗尾草,無為招搖在高枝”。

當蕪湖的官辦劇團因為“經費不足”、“演員老化”而偃旗息鼓時,中江橋、陡門山、後家山頭的小劇場鏗鏘開鑼。

2006年,蕪湖市申報的梨簧戲入選H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此刻,舞台上表演的就是《安安送米》。

安安送米是一個民間傳說故事,屬於明傳奇《躍鯉記》的一折。

書生薑詩,誤信讒言,迫於母命,將妻龐三娘休棄。

三娘無顏回歸母家,隻得寄跡尼姑庵中。


最新小说: 魔法大陸當野人 傳頌之名 重回八零,嬌氣包的幸福生活 快穿:病嬌反派太任性 三歲小福寶:暴躁奶團在線錘鬼 人在現實,但有鼠符咒! 第九十九次心動 華娛2001:叫我導演! 我靠噩夢賺錢 成為女生的我有些孤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