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剛掃過去,大家就聽到了,教室裡麵傳來了朗朗的歌聲。
這才隻是上午,怎麼副課選擇了上午上課呢?
現在是上音樂課嗎?不然怎麼會有如此爽朗的歌聲呢?
很多人有些不適應,剛剛不是在背詩就是在檢查,畫風轉變的過於突然,讓大家都有些發愣。
記者也有些疑問,現在學習任務很是緊張。怎麼還給大家上音樂美術課呢?尤其是大班的學生,像這種情況早就改成數學英語了。
畢竟這個社會內卷太嚴重了,大家都在學,你不學不就是落後嗎?
記者也想提出疑問,歐燦伸出食指放到嘴邊,示意記者先彆說話。
很快兩人湊近。
聽到了大家唱的內容。
“慈母手中線,臨行密密縫。”
很快網友也聽出了他們唱的內容,不是什麼兒歌,而是古詩詞改編的歌曲。
看著小朋友們拍著手掌,歡快的跟著老師的節奏在唱詩。
大家夥的嘴角也按捺不住跟著哼唱了起來。
原本在前兩個幼兒園背詩的緊張感,難受感都消失不見,迎麵而來的是輕鬆歡快。
很快一首歌結束。
“咱們背古詩的重點不是背,而是理解。”
台上的老師穿著一身亮白色的衛衣,馬尾梳得高高的,顯得青春靚麗。
老師麵帶笑容,看向台下的小朋友們。
“我們用歌聲來記憶古詩詞也隻是一種手段。”
“但我們最重要的是理解這首詩的意思。”
“慈母手中線,”
“”
“”
臨行密密縫。”
“這首詩是出自唐代孟郊的遊子吟。”
隨著老師的講解,大屏幕上出現了一些照片。
隨著照片一張一張的閃現,拍下的小朋友們忍不住驚呼。
“是媽媽,這是我的媽媽。”
“那個穿旗袍的是我媽媽,我媽媽可漂亮了。”
“穿著一身廚師服的是我的媽媽,我們家是開早餐店的,媽媽的手可巧了,做的飯又香又好吃。”
老師看著孩子們,麵帶笑容。
“慈母就是母親,慈愛的母親也就是大家的媽媽。”
“這首詩很簡單,是說母親為遠遊的兒子,趕製新衣的情景和心情。”
就像早上起來,咱們的媽媽為大家穿衣服拿書包遞水杯,還有每一頓的早餐午餐晚餐,關心的話語溫暖的手掌。
都是母愛的體現。
聽到這樣的解釋,孩子們嘎嘎的笑了。
腦海中閃現媽媽對自己的關心。
有些是溫柔的,有些是爽利的,有些是凶巴巴的。
但都不影響,母愛的感受。
隨著老師的解答,網友們也很感動。
沒想到隻是一首唐詩的學習,老師居然還讓孩子們發散思維,聯想到了自己的母親。
潛移默化的學會感恩。
“我想媽媽了。”
一位小女孩紮著兩個大辮子,眼睛一眨一眨的說。
“我也想媽媽了,雖然媽媽今天打我屁股了,但我還是想她。”
聽著孩子們的表達。
老師們從後麵走上講台。
“想念是最美好的事情,但想念也要說出口,敢於表達愛。”
“所以我們要怎麼做呢。”
老師適時提問。
“回家抱抱媽媽,親親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