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實事求是的把這個真實的真相擺在他們眼前,讓他們真實的去感受。
所以讓孩子們參與做飯就是要實行的第二步。
不會做,喊苦喊累沒關係,我們循序漸進。
吃飯沒有辦法一口吃個胖子,那麼教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要耐心下來。
從洗菜開始一點一點的去教育他們。
到切菜,到備菜,到炒菜。
最後到做麵食等等等等一係列都可以慢慢的教。
我們要讓他們知道吃飯不是自動變成可口的飯菜端到飯桌上,而是由家人辛勤勞作產生的。
家人是誰?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
如果沒有他們付出自己的勞動,孩子們就無法吃到喜歡吃的食物。
讓他們體驗做飯的辛勞,從而懷揣感恩之心。
這個感恩之心不是說出來的,而是讓他們自我感受到的。
做飯是第二步之後的種菜是第三步。
要讓他們感受到工作的不易。
感受到糧食產出的不易。
不僅要節約糧食,尊重勞動人民。
還要讓他們知道原來爸爸媽媽的工作是一樣的辛苦。
隻不過很多人做的都是不一樣的工作,但是辛勞付出是一樣的,有的付出腦力,有的付出體力。
從最後還要讓他們感知到什麼叫知識改變命運,並不是說種地不好,而是讓他們知道現在的種地有農民伯伯的辛苦一般的種地。
還有一種種地方式是高科技的種地是利用各種先進的技術。
自動澆水,自動施肥
可以讓天南地北的人都能吃上新鮮的農作物。
可以保證營養的同時又能拉低價格。
讓他們知道這些離不開科研人員的助力。
如果想當這些科研人員,那麼他所儲備的知識就要是這個社會的頂尖之存在。
種地,做飯不隻是簡單的工作課程
裡麵蘊含了很多很多的道理。
起初剛開始家長們是不同意的,也是不了解的。
不過沒關係,我們可以給他們解釋,帶他們體驗。
之後慢慢慢慢看著孩子們的變化。
學習要有主觀能動性,那麼這個動力如何創作?那麼就是讓他們體驗各種工作的開始也是原因。
為什麼我們要開展網遊體驗,跆拳道體驗,音樂體驗,美術體驗,各種各樣的特長體驗。
就是為了挖掘他們的夢想。或者是挖掘他們內心的想法。
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自己適合什麼,喜歡什麼。
最後為此而努力。
而不是通過電視上或者是爸爸說,媽媽說。
而不是因為這個工作看著高大上,所以我長大了想做警察,想做醫生,想做老師。
要讓他們親身體驗到每一個行業都有每個行業的辛苦。
每一個行業也有每個行業所需要的專業知識。
其實孩子們的承受力是非常強的,隻不過是我們總是把人家當小孩子而已。
我們把這些談漏給孩子,讓他們自由的選擇。
這時候主觀能動性就出來了。
願意學習,主動學習,知道父母的辛勞,體諒父母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