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神靈,信徒是完整的人,神國收容虔誠的靈。
周維德的信徒是虛幻的靈,神國賦予其真實的軀體。
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神國模式,沒了肉體的靈非常脆弱,神靈收容是為了給其庇護。
有了真實軀體的靈相對完整,周維德將其引入神國,是為了給他們新生。
傳統神靈與信徒之間屬於依存關係,信徒生前虔誠的信仰,死亡後獲得神靈庇護。
而周維德與信徒之間屬於成就關係,信徒生前成人成信,他便賦予其新的生命。
如此一來,傳統神國通向的是生命終點,周維德的夢想神國通向的是新生。
由於兩種不同的容納核心,夢想神國與傳統神國的外在模式也完全相反。
傳統神國模式追求一個‘隱’字,即隱於未知之地、保持神秘性,以教義描述引發信徒憧憬。
夢想神國模式著重一個‘顯’字,即讓所有人類注視,打破神秘感、未知性,以實際情況展示信徒的未來。
兩者一個走神秘線,一個走真實線,說不上誰好誰壞,但能夠直觀觀測的模式,更適合科技大興的現代人類。
由於虛幻國度的民眾一睡著,就能在夢中見到浩瀚的神國勝景。
這使他們的潛意識生出了兩種錯覺,一是神聖的國度在呼喚他們,二是偉大的神靈在關注他們。
在這種一對一全方位的宿命感籠罩下,他們無論信奉什麼,都會在夢想神國上找出對應的解釋。
為此,一場教派改革活動,在虛幻國度內快速展開。
周維德與夢想神國被賦予了不同的名與不同的解釋,從教派領域鑲入了人類文明。
而這正是周維德想看到的現象,夢想神國與真實信仰的特殊組合,注定了祂具有極強的包容性。
當虛幻之民不同的夢想彙聚為一體後,夢想神國就會成為全民夢想的載體。
虛幻之民真實信仰的特質,會賦予夢想神國很多屬性。
等周維德有天能夠將其置換而出時,拜倫世界未必不能出現一座夢中神國。
“虛幻的人類、真實的信仰,陰陽顛倒的世界,同樣有祂的價值。”
想在真實中建造神國是很難的,天馬行空的幻想反而更容易虛擬出一座神國。
在虛幻之民的真實信仰影響下,周維德的夢想神國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變化。
人工雕琢的痕跡在快速褪去,近百億生靈的期待與幻想,正將其改造為一座宏偉浩瀚的神秘國度。
現在彆說拜倫人類了,就算現代人類進入其中,也會被這座複雜多變的國度震驚。
這裡有純淨光明的殿堂,也有黑暗籠罩的地獄,有美輪美奐的景色,也有一片荒蕪的死寂···
周維德僅僅搭了一個骨架,虛幻之民便自發開始了裝修。
這很好,一個人的想法終究是有限的,近百億生靈的不同想法擁有更多可能。
在周維德著手建造夢想神國時,虛幻國度的各個國家勢力經過最初的激動,也逐漸平複了下來。
但國家勢力的平靜沒有影響到個體生命,反而使他們變得更加虔誠。
他們發現,無論自己想看到什麼樣的神國,夢中的神國總能變成相似的樣子。
這使他們認為,神在回應他們的願望,他們想入地獄神會滿足、他們想入天堂神也會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