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次日清晨,浣碧即將嫁與果郡王為嫡福晉的喜訊如春風般迅速傳遍六宮,引起了軒然大波。
整個皇城內的宮女們聽聞此訊,無不投以羨慕的目光,私下裡議論紛紛。
自古以來,侍女能得親王青睞者已是鳳毛麟角,而能一躍成為嫡福晉的,更是前所未有之事。
這份殊榮不僅讓浣碧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也讓人們再次感歎貴妃甄嬛的盛寵無雙,連她身邊的侍女都能得到皇帝與眾人的特彆關照。
允禮多年孑然一身,他的婚事自然牽動著太後的心。
得知愛子終於決定成家,太後龍顏大悅,即刻頒下懿旨,命內務府全力籌備,務求婚禮隆重而熱鬨,讓果郡王的大婚成為京城中的一大盛事。
然而,就在內務府上下緊鑼密鼓地籌備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卻如同烏雲蔽日,給這喜慶的氛圍蒙上了一層陰影。
數年前,太後曾有心為果郡王允禮安排一樁門當戶對的婚事,她尤為屬意沛國公府的小姐孟靜嫻。
這不僅僅是因為沛國公府與皇室門第相當,更在於該府並無過多實權,易於掌控。
加之孟靜嫻自幼與允禮有過一麵之緣,自此芳心暗許,情深意長。
然而,當時允禮對這門婚事始終持保留態度,未曾應允。
孟靜嫻雖知此情難成,卻依舊癡心不改,拒絕了所有提親,年複一年,竟成了京城中未嫁的“老女”。
如今,允禮欲娶浣碧為嫡福晉的消息不脛而走,不僅震驚了六宮,也傳入了沛國公府的耳中。
孟靜嫻聞訊,心如刀絞,情難自已,竟因此病倒,整個人陷入了深深的絕望之中。
沛國公看著自己的愛女受此折磨,心痛不已,最終決定放下顏麵,連續三次上奏太後與皇帝胤禛,言辭懇切地請求他們體諒孟靜嫻的一片癡心。
沛國公表示,隻要能讓女兒留在果郡王身邊,哪怕是作為侍妾,他也心甘情願,隻求不讓老來喪女的悲劇發生在自己身上。
這一連串的變故,使得原本喜慶的氛圍變得複雜而微妙。
沛國公作為兩朝元老,對皇室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雖然如今手中無實權,但其家族地位尊崇,影響力不可小覷。
他如此低聲下氣地請求,不僅讓太後心生惻隱,也讓整個朝廷為之動容。
一時間,如何處理孟靜嫻的問題,成了擺在皇帝和太後麵前的一道棘手難題。
(壽康宮)
這一日,太後烏雅成璧在宮中召見了即將成為果郡王嫡福晉的浣碧,對她細細打量,言談間不乏滿意與歡喜。
待甄嬛與胤禛前來請安時,太後自然而然地提起了孟靜嫻的事。
她目光溫和地轉向浣碧,輕聲道“你與王爺情深意長,哀家本不該多言,但孟家小姐,乃是哀家一向看重之人,她因允禮之故,至今仍未婚配,實在是令人惋惜。”
太後稍作停頓,似乎在斟酌言辭,“按孟家的身份地位,其女怎能屈居侍妾之位?想當年,哀家與皇上都曾有意讓她成為果郡王府的嫡福晉。”
言罷,她輕輕歎了口氣。
胤禛聞言,目光微轉,與甄嬛交換了一個眼神,隨即賠笑道“此事兒子曾與十七弟商議過,也曾儘力為他尋找門第相當的婚配對象。”
太後聞言,輕輕搖了搖頭,歎息道“哀家並非不通情理之人,隻是沛國公府的麵子總需顧及,人家已如此卑微地來求,咱們總要憐惜靜嫻的一片癡心,哀家思前想後,不如就讓她做側福晉吧,這樣既不失沛國公府的顏麵,也不算委屈了浣碧。”
此言一出,殿內氣氛頓時變得微妙起來。甄嬛與胤禛對視一眼,心中雖有波瀾,卻也不敢輕易表態。
而浣碧則是低眉順眼,默不作聲,似乎對太後的決定並無異議。
她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轉向甄嬛,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情緒。
她低頭咬唇,沉默了片刻,似乎在內心深處進行了一番激烈的掙紮。
最終,她抬起頭,臉上綻放出沉穩而堅定的笑容,緩緩說道“孟小姐對王爺的一片癡心,與奴婢對王爺的心意並無二致,佛祖尚且慈悲為懷,憐憫世間萬物,奴婢又怎能眼睜睜看著而不應允呢?太後賜奴婢為嫡福晉,已是天大的恩典,奴婢感激不儘,日後,奴婢定會與孟小姐和睦相處,共同侍奉十七爺,不讓他為此事煩心。”
太後聞言,仔細打量了浣碧兩眼,見她言辭懇切,態度誠懇,不禁展露了笑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