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言之,李文音察覺,此乃複興華國古老文化的障礙之所在。
那些自封正宗的古典風情派,常視融入異國風味的國風為恥,自負為正宗正脈,斥他人之作皆為假冒。
然而李文音洞察深邃,國風之界遠非如此局促狹窄!
絕不能因為某套套路下的國風曲調動人,便將其捧作國風音樂的佳品。
此舉非但桎梏了國風音樂的可能性,
多數聽眾未能領悟其中奧妙,此舉或將固化所謂國風,令其無新意,無法孕育更精彩的佳作,甚至顛覆人們的認知!
此將誤導大眾對華國悠久文化的認同感,導向誤讀!
的確,公式化的國風定義會迷惑群眾,讓民眾誤以為僅限於五聲音階、特定的和弦、民族樂器構造,便是國風之所在。
其實不然,華國音樂重在意境而非形式。
一旦商業化跨越某種界限,民眾對國風的理解便會步入誤區。
如同使用非民樂、非五聲音階,非古典詞韻者,則難稱為國風一般!
莫名的,此感讓李文音心生煩躁。
每有真心投入文化的音樂人,都會從心厭惡這些誤事小妖小怪。
因為他們背負的是使命感與責任。
思考之後,李文音加速了新輯進程,聯絡秦嵐,請來了伴舞團隊,策劃起巡演的相關事宜。
得益於富裕的公司在財務上的支援,與貼心女友的存在,諸多事務確實省去了很多憂慮。
至少,演唱會預算無須親操心,票價無須過高,隻求盈不虧,盈利便是勝利!
這樣的準備耗時近兩周,看似頗長,但從專輯發行至演唱會籌備來說,速度之迅猛讓人驚歎。
知情的業內同仁聽到這簡短到近乎離譜的準備期,無不心頭驚顫
“當我是糊塗蛋嗎?”
“開玩笑要適度哦!”
“他一個月做完整張專輯?我還一天能譜五十首曲子呢!”
笑聲散去,這則消息被淡忘。
終,在八月十五日,一則娛樂新聞登上了熱榜。
“李文音首張數字化專輯麵世,首場演唱會門票開啟預售!”
如專輯同名,李文音的首次滬城演唱會——名為《華境·國風》!
這專輯之名,瞬即掀起網絡熱議。
【天啊!牛逼依舊無人可及!】
【李文音不鳴則已,一鳴動國風!】
【不至於吧,說真的,國風聽得膩死了,來回就那幾樣……】
【嘿,急啥,那可得是李文音的國風呀!】
【感覺李文音的國風有點兒與眾不同耶……】
網民熱議不休。
圈內圈外,李文音的好友也自發為公司微博轉推消息,熱度攀升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