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五年四月二十三日,上午巳時,楊振在九連城內,召集了附近所有總兵和已經獨當一麵的副將一起議事。
張臣在清城裡大捷後,已經按原計劃北上進駐了朔州故城,並分兵進入了更北邊一點的昌城裡,但是這一次也帶著尼堪的頭顱以及清城裡作戰俘獲的朝人騎兵將領黃潩趕了回來。
而祖克勇在得到命令以後,也帶著多積禮的人頭和在鳳凰城反正起義的前鑲藍旗漢軍甲喇章京李明時,按時趕到了九連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除此之外,就是同樣擁有總兵頭銜的仇震海和李祿,以及主管水師作戰的副將嚴省三了。
議事一開始,祖克勇先是向楊振引薦了李明時。
而楊振也早已為主動反正起義的前鑲藍旗漢軍將領李明時準備好了吏兵二部經製、簽印俱全的副將空劄。
於是當場填入其姓名等文字,並於其姓名之上加蓋征東將軍之印,親手交給了他。
李明時四十餘歲,同樣出身於前東江鎮,直到投誠後,他方才得知,不僅楊振麾下多有前東江鎮的將領身居高位,而且楊振本人年少時也曾在東江鎮毛大帥身邊效力。
自從知道這一點後,他的心就踏實了。
直到此刻,楊振將他由清虜的甲喇章京也即大明的參將,加一級改任,升授為大明副將,李明時難掩內心激動,小心收好官憑告身,叩首說道:
“都督胸襟,可容天地,今許罪人來歸,恩同再造。從今往後,都督但有所命,罪人無不遵從,即使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有違此誓,神人共戮。”
麵對李明時的起誓,楊振笑著對他點了點頭,然後將他從地上拉起來,順勢向他介紹了一個在座的幾個總兵大將。
隨後就示意守在門口的祖克祥,將他領了出去。
對於這樣的場麵,楊振見的多了,自不會一廂情願的認為,從此往後這個李明時就會為自己真效死力了。
李明時剛剛投降過來,自然會急著當眾表忠心。
而楊振則給了他高出其實力的禮遇,目的也在於做給人看,以便動搖和瓦解清虜八旗之下其他漢軍將領的意誌。
最好的結果是,將來八旗漢軍下麵的將領遇見自己的時候,第一反應不是作戰或者逃跑,而是要不要投降。
卻說楊振處理了新附降將李明時的事情後,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便把目光轉向了張臣。
張臣見狀,隨即起身,帶著黃潩,叫他重新與楊振見了禮。
楊振還未見過這個黃潩。
但是,在張臣今日上午到達九連城後,已經私下裡向楊振詳細報告了清城裡之戰的情況,並特彆提到了出現在戰場上的那些朝人兵將情況。
沈器遠平壌軍中兵將,為尼堪所裹挾利用,原本也在楊振的意料之中。
畢竟尼堪所部清虜兵馬雖然頗為精銳,但數量明顯不足,若以區區三千來騎,就跑過來為九連城解圍,多多少少有點不自量力。
所以,楊振早就做好了沈器遠平壌兵馬被裹挾其中的準備。
他之所以讓楊珅帶了重炮營前去伏擊,防的就是尼堪以三千虜騎在後壓陣,驅使數萬平壌軍在前死戰。
俗話說,螞蟻多了咬死象。
尼堪要是真那麼做了,還真不好對付。
好在一直號稱有十萬之眾的平壌軍中,滿打滿算也才湊得出五千騎兵。
而這五千騎兵,必然是掌握在沈器遠的心腹部將手裡。
既然如此,留著這些人馬,對沈器遠肯定是有利的,對自己當然也會是有利的。
至少目前階段是這樣。
因此,當楊振看著神情緊張的黃潩,跪在自己麵前瑟瑟發抖的時候,衝他點點頭,很隨意地笑著說道:
“黃都尉,我那嶽父大人,也就是你們沈都元帥,近來在平壌可還安好啊?”
喜歡大明新命記請大家收藏:()大明新命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