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能將目前大清國東線與金海鎮的停戰狀態繼續保持下去,他就算完成這次的任務了。
於是,雙方都不再說話了。
“這樣吧,在你們承認東線現有邊界的前提下,我可以把你們想要全麵停戰議和的請求,呈遞到大明京師朝堂上去,包括設場互市的事情,畢竟,誰不想過太平日子呢?”
楊振“終於”鬆了口。
然而,正當碩托和拜尹圖暗自鬆了一口氣的時候,楊振話鋒一轉,說道:
“但是,你們回去告訴你們那位主子爺,本都督可以讚成朝廷與你們全麵議和,但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去除帝號,奉大明正朔,然後再談其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不可能!”
“可不可能,你們不用跟我說,回去跟多爾袞說。總而言之,除了東線邊界問題,若是朝廷將來征詢本都督有關和議的意見,這會是本都督的第一條意見。”
對此,楊振倒是相當“坦誠”。
他知道多爾袞一方同意這一條的可能性不大,但他不在乎。
他本來就是要給全麵停戰議和的事情上難度,自然要提出一些義正辭嚴的要求。
一方麵,消息傳出去,單就這一條,就能抵消掉私下麵見清虜使節的大部分罪名。
另一方麵,在維持現狀的前提下,不提出一個既大義凜然又帶有高難度的要求,似乎也不足以令盛京方麵相信自己的“誠意”。
但是看著好像又要據理力爭的碩托,楊振擺了擺手,說道:
“不必白費力氣,這是本都督作為大明臣子必須提出來的。至於將來和議的結果,則是由我大明京師朝堂決定。這個就看你們派到遼西的使節,與朝廷議和的最終條款是什麼樣的了。”
聽見楊振這樣說,碩托十分難得地與他的正使拜尹圖彼此對視了一眼,然後點了點頭,沒再多說什麼。
楊振不知道他們心裡在想些什麼,但是本著做戲做全套的思路,再次以不容置疑的語氣說道:
“當然,我金海鎮前線大軍也不會無限期等你們一直議而不決,三個月,三個月內若是議和無果,我們今日所談的一切一律作廢。”
楊振是不會等三個月的,最快一個月,最遲兩個月內,他就能做好全部準備了。
到時征東軍整編裝備完成,各路兵馬集結到位,加上金海、登萊二鎮各路秋糧豐收,可謂兵精糧足,正是大舉進軍遼沈的最好時機。
崇禎十五年七月十三日上午,第二次短暫的會見結束,楊振即在安慶後、張國淦陪同之下,前往秀岩城南門外新起的移民集散營地,視察各項準備情況。
有一批在登州過海後,被秀岩城接引兵馬領著,走半島東海岸陸路北上的淮北齊魯等地移民,即將在兩三天內到達他們這趟移民旅程的終點站。
這批嚴格篩選出來的根底清白的移民,共計一千八百戶,多達萬餘口男女老少,正是楊振兩個月前答應給秀岩城的。
秀岩城不大,眼下駐軍又很多,根本容納不了這批新來的移民到城中安身。
因此,選在了南門外五六裡的山嶺下,一個靠山又近河的地方,搭建了一處足以臨時安置一千八百戶移民的簡陋窩棚營地。
同時預備了相應的鍋灶、柴薪、五穀雜糧,還有準備無償分配給移民的簡陋農具、番薯藤蔓等等大量的物資。
新到的移民們,會在這個集體的營地裡,居住十天到半個月,直到他們在確認分得的荒地上麵建好自家的窩棚安頓下來為止。
雖然從一開始,整個金海鎮的大移民行動,都是楊振拍板發起的,但是對於具體的移民安置事務,他很少親自參與其中。
這次恰逢其會,自然要去看看。
至於碩托和拜尹圖一行,則是換上了來時的一身明軍裝束,繼續由金海北路蓋州城的鐘令先率隊,將他們原路遣送回去。
他們從楊振這裡沒有得到最想得到的東西,但也基本得到了楊振三個月內維持雙方現有邊界,互不輕啟戰端,等待和議結果的承諾。
崇禎十五年七月十六日午後,烈日炎炎,一支一眼望不到頭的上萬人的移民隊伍,在秀岩城軍民的歡迎之下,陸續抵達了早已預備好的臨時安置營地。
楊振帶著一支百人衛隊,登上了附近的一道山嶺,看著絡繹不絕魚貫而入山下營地的移民隊伍,心中欣慰不已。
僅此一舉,目前秀岩附近地區的漢人百姓數量,就差不多恢複到萬曆年間的水平了。
楊振正感慨著,遠遠望見安慶後領著一小隊馬兵,快馬奔山嶺上行來。
“都督,有總鎮府的公文和夫人的書信!”
安慶後策馬來到楊振等人所在的地方不遠之處,一邊下了馬,一邊拎著一個紅布包裹的長方形匣子,說著話,快步來到近前。
喜歡大明新命記請大家收藏:()大明新命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