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可是兩鎮墾荒種薯畢竟時間尚短,同時伴隨不斷擴軍,兩鎮各路轄內不需要納糧的軍戶也越來越多,被減免的應繳公糧數額也越來越多。
雖然兩鎮轄內有相當多的移民戶家裡,仍有大量餘糧存在,可是這些餘糧卻不能無償征集,而隻能由總鎮府協理營務處按價收購。
這是楊振一開始就給兩鎮各路協守總兵府定下的規矩,也是楊振對前來金海、登萊二鎮屯墾的新老移民的承諾。
張得貴自是不敢帶頭打破這個規矩。
於是隻能按價收購。
雖然旅順口的總鎮府協理營務處壟斷了收購移民戶們手中餘糧的事情,將收購價壓到了一個十分合理的價位,但是仍然需要支出大筆的真金白銀。
與此相應的是,這些收購來的粗糧,如果販運到關內其他地方,本來是可以大賺一筆的,但是金海總鎮府協理營務處卻隻能將其轉運到萊西,然後無償提供給濰縣一帶的救濟營。
對此,張得貴自然不敢抱怨,畢竟他很了解自家都督這樣做的目的。
但是這一點也不妨礙他在報告中把因此而增加的大筆開支羅列進去。
當然,應付方一藻、方光琛父子不斷催要的糧餉,以及新近再次發起的大規模移民所需的錢糧,還隻是大後方大筆開支中的一部分而已。
事實上,這次張得貴的報告之中羅列出來的重大開支,主要還是旅順北城彈藥總廠請購硫磺芒硝以及金州船廠新開工戰船的龐大預算。
伴隨著楊振北上取得的不斷勝利,製約金海鎮實力擴張的主要因素,已經不再是轄內人口數量,或者煤礦、鐵礦、銅礦、鉛礦的資源數量了。
現如今,來自鴨綠江以東地區的煤、鐵、鉛、銅的產出不僅量大,而且非常穩定,以至於金海鎮大後方的精鋼產量也在穩步上升,優質的銃、炮身管產能也隨之不斷擴大。
但是有兩樣東西,卻始終找不到可以大規模開采的礦源。
一個是硫磺,另一個是硝石。
這兩樣東西之中,金海鎮除了能定期從倭國方麵和大員島方麵交易一定數量的硫磺之外,沒有其他的快速獲取的渠道。
硫磺還好,如今金海鎮幾處鐵冶廠可以在加工硫鐵礦的過程中收取部分硫磺,但是數量始終跟不上需求的增長。
至於硝石,則一直都處在短缺狀態。
雖然楊振命人購買來的天工開物之中,記載了硝石的高效收集和生產方法,但其生產製造仍然是一個需要大量人力投入而且費時費力的事情。
就金海鎮自身的產量,根本滿足不了越來越大的彈藥需求。
於是隻能不斷擴大采購的範圍,繼金海、登萊二鎮轄區之後,金海鎮高價采購焰硝的範圍,已經沿著運河與海岸擴展到了齊魯、北直、淮北、江南等處了。
好在到了崇禎十五年,朝廷對於民間私製、私販焰硝的禁令已經形同虛設了,各地官府根本無力約束,使得金海鎮的大範圍民間采購行為還能有所收獲。
否則,僅靠金海鎮自身的硝石產能,他們根本無力支撐一場又一場火器大戰。
然而大範圍的采購硝磺物資,就意味著大範圍的撒銀子。
再加上規模和產能不斷擴大的金州船廠,需要花銀子的地方到處都是,但後方的收入卻沒有新增的源頭。
楊振率軍占領九連城後的大批繳獲,就地分配給了作戰的各路人馬。
包括拿下鳳凰城以後,本該有所繳獲的財物,也都就地賞給了李明時的隊伍和入城的金海東路人馬。
至於蓋州城、熊嶽城等地,金海鎮軍隊占領的根本就是一座座空城。
要不是他選擇了以土地犒賞軍功的辦法,還不知道要為這些空城花掉多少銀子呢。
但也正因如此,這些地方的作戰繳獲,不僅沒有一分一厘送往後方,而且新的擴軍備戰計劃還需要後方支付大筆開支。
多虧了去年楊振東征倭國所獲不菲,否則金海鎮後方的財政恐怕已經瀕臨崩潰了。
然而,麵對激增的開支,除了接受沉重的現實,楊振暫時也沒有更好的應對之法。
畢竟,擴軍備戰,移民實邊,打造巨艦,以及求購越來越多的焰硝、硫磺,以應對越來越大的彈藥需求,都是必須的支出。
當然了,如果說張得貴的報告,還隻是讓楊振感到喜憂參半的話,那麼方光琛從中州戰場前線寫來的私信,更是讓他在大夏天裡一下子如墜冰窟。
喜歡大明新命記請大家收藏:()大明新命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