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張得貴、方光琛他們的報告和信件裡所說的種種現狀和種種事情,都讓楊振感到壓力山大,開心不起來。
但是仇碧涵寫來的信件及其講述的事情,卻讓楊振積壓的焦慮、不開心和情緒低落一掃而空。
前途並非晦暗不明,而是光輝燦爛。
一個腐朽的、混亂的、民不聊生的末世即將成為過去,而一個嶄新的、光芒四射的新時代終會到來。
接下來的日子,楊振帶著衛隊,以左軍都督府左都督、征東將軍、金海伯之尊,奔走在秀岩城外圍新設的幾處屯所,實地視察新來移民的編戶、立約、分地、劃界、墾荒、種薯,以及選拔屯長、屯丁編組等事務的幾乎全部流程。
楊振帶著幾個親兵甚至參加了一戶淮北流民在分得的一片山坡地上伐木“蓋房”的,並一起動手為這個祖孫三代的六口之家挖建的半地下房屋安置了最大的頂梁,並指點了一下搭建火炕煙道的位置。
這戶原籍在淮北靈璧縣的移民姓胡,戶主四五十歲,帶著一個二十出頭的兒子、一個十來歲的女兒,還有兒媳婦和兩個年幼的孫子一起生活。
大孫子五六歲,小孫子三四歲。
楊振從與他們的交談中了解到,老胡在淮北老家也曾有一些田產,前些年他們在鄉裡的日子還算過得下去。
即便是當年幾大流賊頭子合夥打破鳳陽府的時候,老胡都沒想著要背井離鄉去逃難。
可是這兩年,不是旱,就是蝗,更要命的是,外來的流賊剛走,本地的土匪又來,還有過境的官軍和民團越來越多的攤派,讓他徹底走投無路了。
就在今年春上,他聽說登萊地界不僅沒有賊亂,而且正在募民屯墾,一文銀子不要,就給土地田產,於是乾脆賤賣了老家的田產宅院,還上了拖不下去的欠債,帶著一些盤纏和一大家子人北上逃難。
前往萊州府的道路,還算暢通和太平,但是儘管如此,老胡的婆娘和另一個沒成家的小兒子,也就是他的次子,還是在隨後的幾個月內先後病死。
讓他感到慶幸的是,他的兩個小孫子沒事。
而且剩下的一家人,也趕在盤纏花光之前,順利抵達了濰縣城南的一處救濟營。
接下來,又經過了幾番輾轉之後,他們在六月下旬到登州過了海,最後跟著接引的隊伍來到了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秀岩城外。
現在,終於又有了土地田產和一處還算寬綽的窩棚,胡家窩棚。
老胡不知道這個上趕著幫他一起修造窩棚,還跟他攀談的人,就是他們到了萊西以後一再聽人說起的楊振楊都督本人。
當楊振策馬離開的時候,還一個勁兒請托這位看似很好說話的金海東路官差替他們一家帶話感謝楊都督和本地父母官大恩大德呢。
因為,曆經磨難之後,老胡對眼下重新得到的一切感到很知足。
這裡雖然比不上故鄉原來的沃野千裡繁華富饒,可是勝在安寧祥和。
從旅順口上岸後,他帶著家人,跟著隊伍,一路北上,翻山越嶺之間,經過了一個又一個屯堡,每一處都是安居樂業的景象。
這是他們一家老小很久沒有遇見過的景象了。
尤其是對比離開故鄉靈璧後的一路所見慘狀,這裡已經可以算是傳說中的世外桃源了。
當然,從與老胡一家的交談中,楊振也越發清楚關內民間的情形了。
靈璧在地理上屬於淮河以北,黃淮海之間,算是北方,但是眼下在行政劃分上卻隸屬鳳陽府,是南直隸的一部分。
而類似老胡這樣的移民戶,在楊振接下來的視察走訪之中,又遇到了不止一家。
其中還有幾戶,更是來自南直隸廬州府地界,都是在四五月間張獻忠襲擊占領廬州府前後失去一切的所謂好人家。
他們這些人原本有土地,若是在太平年月,或自耕,或招租,足以溫飽有餘,繼續耕讀傳家了,可是現在隻能賤賣一切,背井離鄉。
可以想象,如果連南直隸的小地主們在其本鄉本土都活不下去,都開始逃難了,那麼其他地方的貧苦百姓呢,還有活路嗎?
恍惚之間,他似乎有點明白,為什麼甲申天變前後北方百姓們那麼麻木不仁,寧肯坐視京師陷落天子蒙難,而無人前去勤王救駕了。
因為實在是心灰意冷,無所求,不可救了。
崇禎十五年的七月,就在這樣的失望與希望、忙碌與等待之中轉眼而過。
喜歡大明新命記請大家收藏:()大明新命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