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是在十二月十八日的中午,才收到方光琛從徐州發來的緊急軍報。
方光琛在這份長達十幾頁的寫滿了密密麻麻的蠅頭小楷的加急軍報之中,詳細報告了汝寧府之戰的情況。
其中詳述了他親身經曆的汝寧府突圍之戰、新蔡城阻擊之戰的前因後果。
同時也簡略報告了他從劉肇基、孔貞會、郝效忠等人那裡聽說的侯恂入城之戰、沙河集之戰、遂平之戰,還有羅家店之戰的情況。
而且,方光琛還提到了他們從亳州在撤回徐州之後,從越其傑寫來的書信裡了解到的流賊圍攻潁州之戰的結果。
劉肇基率部逃到宿州之後,宿州方麵很快將情況報告給鳳陽總督府,手底下正缺少可用之將的馬士英,麵對流賊逼近的威脅,遂在越其傑建議之下,立刻派人北上宿州,力邀其前往鳳陽相見。
與此相應的是,一路南下逃到壽州城附近的汝寧同知韓煋、汝寧團練首領沈萬登數千人,被驚弓之鳥一樣的壽州城官民拒之門外,無奈之下隻好轉而往東,也趕到了鳳陽依附鳳陽總督馬士英。
馬士英見過劉肇基後,對於這個出身遼東的援剿總兵非常欣賞,當即許諾上書為其本人與麾下人馬表功,並許其就地募兵,補足原有三千員額,仍舊編為騎營。
同時,馬士英對汝寧府團練首領沈萬登也觀感不錯,遂將其二部並作一處,一並上表奏請任其為副總兵,與劉肇基同駐中都鳳陽以西的懷遠,受劉肇基的節製指揮。
對於馬士英複出,擔任鳳陽總督一職,楊振還是很讚成的。
因為在原本的曆史上,馬士英擔任鳳陽總督後的表現可圈可點,至少他暫時穩住了徐、淮、廬、鳳一帶的局勢。
當然,這其中也有河決開封之後,徐、淮、宿、鳳等地受災,流賊東進勢頭暫歇等因素有關。
但是不管怎麼說,馬士英上任後能在當時極端不利的形勢下,為他的上一任收拾好爛攤子,沒讓徐、淮、廬、鳳等地的局勢繼續敗壞下去,就已經算是難能可貴了。
如今有了方一藻他們在徐州,又有了與自己有聯係的越其傑在鳳陽總督馬士英的幕府之內,楊振對於關內的局勢總算是鬆了一口氣。
楊振是希望關內局勢暫時保持穩定的。
至少在他真正騰出手來之前,他希望關內局勢不要像原時空那樣,在崇禎十六年徹底崩壞。
楊振原本有意借助自己對明末大勢有所了解的唯一金手指,在關鍵時刻協助孫傳庭來做到這一點。
但是現在看來,他跟孫傳庭之間的聯係還是過於薄弱了。
同時,孫傳庭這個人也確實過於固執己見,或者說過於執拗了。
事實上,越是有才乾和謀略的人,越是有自己想法和思路的人,就越是難以被改變。
因為,困難嚇不倒他們,利害得失也動搖不了他們。
孫傳庭就是這樣的人,他不是一個會被改變的人,也不會輕易受到彆人的影響。
他胸有韜略,加上性格強悍,做事雷厲風行,百折不撓,往好了說,這樣的人具有天生的統帥氣質。
但是同時,他又有一腔愚忠,容易為名聲所累,在許多應該變通的地方,他不知道變通,弄得麾下軍心不穩。
加上他的後方,即陝西和三邊,一直不穩,而他又沒有足夠的時間經營,導致其麾下人馬在人、財、物方麵的補給一直不足。
而其後方,或者駐兵補給之地,比如陝西,又離楊振的“勢力範圍”實在太遠,即便楊振想從軍械、糧草方麵給他提供一些援助,也根本做不到。
就此而言,馬士英這個名聲本就不好的鳳陽總督,不論是其人其位,還是其眼下所轄之地,對於楊振來說,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論人,這個人是一個相對純粹的文人,他有一定才乾,但在軍事上又不像孫傳庭那樣有一套自己成熟的套路,其更多仰仗身邊的幕僚出謀劃策,仰仗麾下的將領們出去打仗。
最重要的是,他懂得變通,知道要讓馬兒跑,就要給馬兒吃好草的道理。
從其初到任,就能不拘一格地為黃得功、劉良佐、廖應登等人表功,甚至破例超擢廖應登為安慶總兵,通過施恩,將他們收在麾下效力的做法來看,他就不是一個隻知道墨守成規的人。
在楊振看來,這樣的人反而更好打交道,也更好借助他對關內局勢施加影響。
因為鳳陽總督的職能,是總督鳳陽地方兼製河南、湖廣軍務,其權限可大可小,全看這個總督是誰來當。
對於那種不願生事的鳳陽總督來說,其權限可能就在鳳陽府的範圍內了,說白了就是有一個牽頭守陵的。
但是,對於那種敢於把手中權力用到極致的人來說,河南與湖廣都是鳳陽總督可以大展拳腳的地方。
而從馬士英直接讓黃得功帶人移鎮廬州,甚至完全踩過界,直接為投效自己的桐城將領請封安慶總兵的做法來看,他就是那種敢把權力用到極致的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雖然在他任用的人裡,劉良佐、廖應登都不是什麼好玩意兒,但是楊振知道,那是他沒得選。
不管怎樣,他任用這些人穩住了廬、鳳等地的局勢,不僅為廬、鳳地區,而且也為安慶府,甚至江南地區建立起了一道防備張獻忠東進的屏障,這已經算不錯了。
現在他收留並任用了劉肇基、沈萬登等人,將他們部署在鳳陽西邊的懷遠,等於是鳳陽以及鳳陽以東的泗州等地,又建立了一道抵禦劉宗敏、田見秀等人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