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淦先是與祖克勇對視了一眼,見後者也點頭,當即點頭說道:
“為了掃清長安堡周邊的清虜,確保都督船隊到來的時候不會遭受太子河北邊的清虜襲擊,卑職昨日中午就派了人馬,與祖總兵麾下葛朝忠部人馬一起渡河,已經占領了北岸距此二十多裡的王大人屯,並從王大人屯投誠的二韃子嘴裡,審問到了那些清虜的去向。
“那些逃過河的清虜隸屬遼陽駐防八旗,他們根本不敢再往北逃,因為再往北,據說就是韃子們嘴裡的盛京方向了!”
張國淦不說盛京還好,他一說盛京,倒是提醒了楊振。
楊振希望達成的戰略戰術,是分割包圍,各個擊破,而不是將清虜八旗的主力集中在一起,然後畢其功於一役。
那樣不僅難度太大,充滿風險,而且對楊振的戰後計劃來說,也十分不利。
彆看現在的楊振勢如破竹一般,連戰連勝,但實際上隻要他大敗一場,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有可能前功儘棄。
因為現在他鋪開的攤子也很大,一旦現在的正麵戰場出現嚴重的失利,那麼其他各條戰線都會出現連鎖反應,後果難以預料。
更彆說遼西那邊還有小十萬其他各路明軍在虎視眈眈的看著呢。
所以對他來說,最優的策略,還是之前的計劃,就是儘可能分割包圍,各個擊破。
目前來說,就是儘量不能引起盛京方麵與遼陽城方向的整體聯動,要趁著盛京城真正反應過來之前,全力以赴優先拿下遼陽城。
若是引得盛京方麵出動重兵,前來救援遼陽城,屆時自軍駐兵在遼陽城外,將不得不麵對前後夾擊,那樣一來形勢可就變化了。
“王大人屯的清虜,除了投誠的以外,還有沒有什麼漏網之魚?”
楊振這麼一問,原本還有些笑嗬嗬的張國淦,仿佛意識到了什麼,一下子收斂起了笑容,看了看祖克勇,沒有主動搭話。
這時,聞聽楊振之言後兩個眉頭間皺成了一個川字的祖克勇,朝著養著一拱手說道:
“都督的意思,卑職大概明白了。當時由於王大人屯的二韃子投誠太快,我軍尚未合圍,他們就派人打了白旗出城約降,那邊的滿蒙牛錄見勢不妙隨即出逃,葛朝忠他們拚命追了,但是沒能全殲。
“當時卑職也擔心引起盛京方麵警覺,所以,及時叫停了葛朝忠,命他們收兵。現在看,盛京城方麵,恐怕——大概已經知道了王大人屯和長安堡這邊的戰況。都督要打遼陽城,宜早不宜遲,遲恐生變。”
楊振聞言,暗自歎息一聲,隨即長出了一口氣。
他很認可祖克勇的判斷,事情的確正在向著他不希望的方向演變。
但是事已至此,他也不能怪誰。
如果他帶領的船隊能夠早一天或者更快一點抵達長安堡以北的太子河河段,那麼長安堡的清軍就根本不會有逃過太子河的機會。
但是這些話,他也不能公開說。
畢竟真正指揮船隊沿河北上的嚴省三等人,已近儘了最大的努力了。
事實上,恰恰是因為楊振本人,非要堅持帶著瀛洲號、樂浪號、鯨海號三艘巨型戰船一起北上不可,否則的話,整個船隊也不至於那麼緩慢。
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
楊振希望自軍隨時保持強大的火力輸出能力,但是強大的火力輸出能力就必須有重裝備的支撐,然而要隨軍攜帶重裝備,那就必然要拖慢整個進軍的速度。
在這個完全不具備機械化條件,甚至連騾馬化都不完全具備的時代,楊振的很多設想原本就是兩難的選擇。
在行軍的速度與重火力輸出之間,楊振堅定的選擇了重火力輸出。
雖然眼前船隊行進與步騎協同之間出了點問題,但是如果再給他一次機會,他仍然會選擇攜帶重火力北上。
事實證明,楊振的重火力戰略終究是利大於弊的。
崇禎十六年三月十五日清晨,剛剛在長安堡內休整了一夜的楊振,一大早起來,連早飯都沒來得及吃上幾口,就在自己下榻的長安堡前八旗駐防章京府內,見到了急匆匆趕來的祖克勇、張國淦、嚴省三等人。
一見麵,祖克勇就對楊振說道:
“都督,根據東邊哨探急報,遼陽方向有大批清虜馬甲兵,正朝我們疾馳而來!”
“哦?!都是什麼旗色?大概多少人馬?!”
“根據哨探急報,主要是兩白旗,但是也有部分打黃旗的和打紅旗的,前鋒隊伍約有數千,其後不遠另有主力約有一兩萬,前後總計不下兩萬之數!”
“兩萬來人?看來清虜這回是來者不善啊!”
自從得知有一批長安堡的駐防清兵逃出了生天之後,楊振就想到過,遼陽城的駐防清軍有可能會主動前來迎戰。
畢竟,兩白旗的兵馬迄今為止在金海鎮的軍隊麵前實際上還沒有真正吃過大虧,他們許多將領並未真正領教過楊振軍隊的厲害之處。
所以他們在兵力充沛的情況之下,是有可能主動出城迎戰的。
但是,楊振並沒有把這個可能當成一個大概率事件預做準備,因為站在他的角度看問題的話,以逸待勞憑借堅城據城固守顯然是更好的選擇。
好在楊振畢竟想到過這種可能,所以在一時之間,他雖然感到有些意外,但是心中並不恐慌。
事實上,正因為有了那三艘裝備大批重型火炮的巨型夾板船的存在,楊振反而立刻想到了應對之策。
(本章完)
喜歡大明新命記請大家收藏:()大明新命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