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進、楊重貴,都是楊振的“老熟人”。
袁進自然不用說了,算是較早與楊振合作,並最後投入楊振麾下的人了。
而這個楊重貴,雖說年輕,這幾年也並不在楊振身邊效力,但他是楊大貴的弟弟,是楊家上一代的家丁子弟,算是老楊家的基本盤。
楊振見了兩人,寒暄兩句,將兩人帶進內院,就在院中石凳上坐了,與二人說話。
“你呀,來晚了一步,襄平伯和方光琛、張得貴他們今日中午剛走,也就一個時辰,前後腳你就到了!”
楊振笑著對袁進說道:
“正好方光琛有事求你,需要金海西路的船隊儘快南下登萊一趟,去運送已經編戶完畢的一批移民過海北上。而且我已同意,營務處回頭也會給你調令行文。若是知道你今日會來,我就讓他們在這裡見完你再走了。”
“這倒是卑職疏忽了,原該在昨日夜裡就先派人來向都督報告一聲的。不過,方光琛方諮議,不是一直在關內嗎?怎麼,關內大局有變?!”
對於楊振的話,袁進先是笑著表態認了個錯,畢竟身為一路總兵,其本身駐地距離遼陽城又不遠,有什麼重要行程或者舉動,最好是先打個招呼。
這回,雖然楊振沒說什麼,但若是他提前打了招呼,方光琛他們多等半日,大家見了麵,什麼都好溝通。
當然了,楊振也不會為了這事怪罪袁進,而後者也並未真的放在心上,當下笑著主動認了錯,隨即就將重點轉向了關內大局的變化方麵。
“也算不上大局有變,總的來說,還是老樣子,而且單就中原的形勢來說,比起去年的話,甚至可以說是多有好轉。至少東起汝、潁,西至宛、洛,期間主要城池,官軍已儘皆收複。”
這一次,方光琛前來遼陽城,自然也給楊振帶來了大量與關內局勢變化有關的消息。
就楊振關心的中原戰局來說,形勢看起來已然大為好轉。
中原大地,在經曆了長達數年之久的流賊肆虐與連番大戰之後,從崇禎十六年正月開始,終於進入了一個比較平靜的時期。
一方麵,河南巡撫高名衡承受不住河決開封後朝野輿論的壓力,最終還是辭去了河南巡撫的職務,而朝廷也沒再派人赴歸德府接任。
也就是說,對於經曆了各路流賊肆虐和連番大戰蹂躪,已經殘破不堪的中原地區,京師朝堂目前的主流意見,就是沒有任何意見。
朝廷既無力派遣大批文武官員恢複各地官府和地方秩序,也無力籌措錢糧對大量家園被毀流離失所的百姓進行安置和救濟。
在高名衡再三請辭之後,京師朝廷甚至派不出一個願意挑起這個重擔的大員,去接替高名衡空出的位子。
所以,目前的情況就是無人敢於出任河南巡撫,包括很多州府的知府、知州和縣令也都嚴重缺員。
因為硬骨頭的地方官,在之前流賊肆虐的時候,要麼戰死了,要麼被殺了;而一些軟骨頭的,也都從賊了,投到了目前李自成的“六政府”下麵效力。
所以整個中原大地,除了個彆直接控製在朝廷官員和官軍駐紮的地方之外,其他地方多數被那些結寨自保的地方豪強所掌控。
嚴格來說,除了個彆官軍據點,官府在這些地區已經失管失控了。
朝廷連一分一毫的錢糧也收不上來,自然也不會再投入一分一毫的錢糧去救濟,於是乾脆擱置不理。
另一方麵,為禍中原已經很久的各路流賊,隨著人馬快速壯大,殘破的中原已無力支撐其錢糧需求,所以在去年底的時候大舉進軍相對富庶的湖廣。
李自成率領數十萬人馬先入襄陽府、德安府,後下承天府、荊州府。
張獻忠在蟄伏了半年時間後,也在二月裡率部出山,連下黃州府和武昌府外圍多出州縣,大量地方官員和百姓從賊。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州地區的局勢看起來是平靜下來了,但是各路流賊的勢力並未消減,反而在湖廣地區所向披靡,獲得了大量補充,整體實力還進一步壯大了。
隻是湖廣比起中原,距離大明京師相對較遠,對京師的直接威脅沒有那麼明顯,所以不論是崇禎皇帝,還是京師朝堂大臣,反而不如流賊圍攻開封的時候那麼惴惴不安了。
也就是因為,湖廣一帶在南都的上遊,京師朝廷大臣們比較擔心流賊順江南下金陵,所以才大舉調兵南下會剿。
否則,真未必會有流賊雲集開封時那麼上心。
當然,對於自己手下的一路總兵,楊振也希望他們了解一些關內的局麵,於是說了中原形勢有所好轉之後,很快就又說了另外一麵。
“危險的是湖廣方麵,李自成拿下了襄陽府、德安府、承天府、荊州府,得到了大量金銀財貨,據說已在那裡開府建政,南麵稱王,並且大肆委派偽官、偽職管理地方。”
“原來如此。不是,都督,那個李自成不是一貫就自稱闖王嗎,怎麼又南麵稱王,他這次稱的是什麼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不一樣的,闖王是他自封的,而這次所稱的新順王,據說是受其麾下各路流賊頭子一起勸進推舉而來的,算是公認的各路流賊共主了。”